近期,夹江某陶瓷企业推出了红坯瓷片,降低了生产成本,300×600(mm)的内墙砖出厂价每片只要2元左右。不过,近两个月夹江产区的白坯瓷片出厂价格,大致没有什么变化。
当瓷砖出厂价逼近利润红线,陶瓷厂要维持长期的正常生产经营,自然不会再降价。近两年夹江的瓷片、抛光砖、全抛釉等产品价格全线下调,尤其是在今年,部分产品的出厂价几乎已经探底。对整个产区而言,产品出厂价格的大幅下降,将之前进入盆地市场的部分山东、江西等产区的产品挤了出去,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同时,规模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加剧,也挤压了中小陶瓷企业的生存空间,加速产区优胜劣汰的进程。
新线生产成本降低 提供了产品降价空间
800×800(mm)抛釉砖,出厂价每片从30多元降到了不到20元;300×600(mm)喷墨内墙砖,出厂价从每片4块多降到了不到3元;800×800(mm)普拉提抛光砖,从每片20多元降到了14.5元左右。当然,部分品牌企业的产品出厂价波动不在此列。
提到夹江瓷砖降价,部分行业人士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价格战,而且这个价格战是属于不良竞争范畴的。不过,随着产能扩张带来产品价格全线走低的现象,并不是夹江产区独有的现象。
降价销售,也应当看作是夹江陶瓷厂家为扩大销售,所展开的正常市场竞争行为。夹江瓷砖出厂价格能够大幅降低,首先是因为新生产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陶瓷厂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为部分陶瓷厂大幅降低瓷砖出厂价格,提供了空间。
现在夹江的瓷片生产线,单线日产能最大的可以达到3万多平方米,相比以前的老旧生产线,生产成本最少可以降低百分之二十几。有的陶瓷厂产品销售价格下调了,但是企业的销售利润,或者是总体销售利润并没有下降,反而因为规模的扩大,扩大了利润额。
夹江某陶瓷企业销售老总表示,企业最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新生产线建成之后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瓷片卖3块多的利润和以前卖4块多的利润差不多,为什么不能降价销售。
当然,一些想追求产品附加值的陶瓷厂降价销售,也属被迫应战的无奈之举。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暴露出了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不足。
企业扩建新线受利润驱使
对于某些陶瓷企业而言,激烈的价格竞争,让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但是,对整个产区而言,产品出厂价格的大幅下降,将之前进入盆地市场的部分山东、江西等产区的产品挤了出去,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在近年内,四川产区的新生产线不断涌现,其中少数投资者在之前并非是在陶瓷行业的打拼者。有夹江业内人士分析到,之所以有陶瓷厂扩大规模建设新生产线,也有行业外的老板涉足进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润驱使。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4年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0.9%,国内彩电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跌至1.5%左右。在国外,整车行业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企业能够达到3%的利润率已相当不错。
而同期,夹江能够达到产销平衡的陶瓷厂利润率,应该是远高于此。相近的生产成本,在去年有陶瓷厂800×800(mm)的全抛釉产品出厂价每片23元左右,而今年的出厂价只有每片18.5元左右。陶瓷厂其中的利润率可见一斑。
价格战加速优胜劣汰进程
在产能极速扩张之后,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厂家之间价格竞争的加剧。在四川产区存在一个现象,多数后建生产线的陶瓷厂在定价的时候,通常是以先建生产线的陶瓷厂产品价格为基准,降低价格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现在,夹江产区已经进入“剩”者为王的时代,优胜劣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大部分老旧生产线在新线成本优势和环保加码的双重压力下,难逃被洗牌的结局。而产区内激烈的价格竞争,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
即使是在产能落后的情况下,如果还有利可图,企业不会主动退出市场。从抛晶砖到金属釉、腰线,再到现在的琥珀釉、K金砖,少数中小陶瓷厂不断转产,在夹缝中艰难地寻求生存。
“什么产品好卖,就生产什么产品。”这是少数中小陶瓷厂以低价求生的生存之道;没有产品定位、没有质量控制意识,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相对的价格优势。其结果是,少数企业求得了暂时生存,搅乱了市场秩序和影响了产区形象。
在成本压力之下,生产线老旧的中小企业已经很难在瓷片、抛光砖、抛釉砖等主流产品领域,与具有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展开价格的竞争。富园陶瓷在夹江属于一家中小型的陶瓷厂,通过生产高品质的加厚、加白瓷片,避开与规模企业的直接价格交锋,反而赢得了稳定的市场空间。300×600(mm)的瓷片出厂价可以达到每片5块多,远远超出了四川多数大型陶瓷企业同类产品的出厂价。
新线企业因为产能庞大,不可能用大线生产小众化的产品。在新生产线增多、产品性价比相当的条件下,企业不得不优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的塑造。
不过,规模企业无暇顾及的小众市场,并不会给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提供生存的市场空间。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注定了部分中小企业要走向没落,而规模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市场空间。产区优胜劣汰的进程将因此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