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克里斯汀.法布尔(右二)向观众介绍她的作品
继去年两场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展览之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今年又迎来法国艺术盛宴。由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法国卡帕萨现代艺廊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携手在欧洲享有盛誉的陶艺大师克里斯汀.法布尔共同呈现“烈焰中的生命信仰”展览。这既是克里斯汀.法布尔在亚洲的首展,同时也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首次的陶瓷展。 大公报记者 张 帆 文、图
今年是中欧建交四十周年,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与法国卡帕萨现代艺廊两个国际艺术机构的紧密合作,将为中欧文化交流推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千年宋瓷启迪灵感
克里斯汀.法布尔一九五一年生于法国马赛,意大利籍的父亲给她带来了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血液和性格。二十四岁的时候,她在马赛的艺术院校广告和传媒专业学习,但一直觉得专业并非自己所爱。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位陶艺家,并在他的工作室里第一次目睹拉坯:柔软的泥土在旋转的木台上,由艺术家的双手,轻盈地成型……这一场景让她的内心无比震撼,当即决心也要修炼这样一双神奇的手。自此,她走进了陶艺的世界。
在接受媒体採访时,克里斯汀.法布尔毫不讳言中国文化对她的影响—三十五年前,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看见的一件宋代官长颈陶瓷是她至今见过最完美的、纯粹的器形,简约典雅,如墨如乳的釉色,以及纵横交错的开片纹,都让她深深迷。此后,以“回到中国”为主题,克里斯汀.法布尔创作了一系列恍若宋代官瓷器的作品。她热情赞颂中国陶瓷给予她的灵感:“中国陶瓷,如世界文明遗产,深藏在我们西方陶艺家的心中。我们从中多多少少都汲取.养分,在那个将陶艺视为主要艺术的文明里,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了。”艺术家至今还记得:“我的确被那一个有裂纹的宋朝花瓶给深深地打动了,因为它的美。”据她了解,在法国有不少的陶艺作家因为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作品完全走的是东方的路线。
不过艺术家也认同,纯粹的模仿和一味追求同样的风格,不可能成就伟大。“作为一个陶艺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理念以及创作想法”。因此,在此之后,她开始不满足于釉面的开片,而是注重裂痕展现其肌理。她独自探索的技艺,宛如日本“乐烧”,塑造出简单却完美的形状,如同刚从土壤里取出捏製而成,留下手作的痕迹,令人惊嘆。艺术家化身神话中用泥土造人的女娲,以及将陶艺传授给人类的雅典娜,让作品充满包容与守护的力量,无华而永恆。
尝试陶土结合多种材质
除了作品的肌理,克里斯汀.法布尔还不断尝试将作品与多种材质结合,如琉璃、青铜等。同时,与普通人印象中陶瓷的烧製多为生活实用不同,克里斯汀.法布尔的作品更倾向于个人创意和审美观的表达,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有粗犷的,也有造型夸张的,而极少是以艷丽的釉色取胜。
她对媒体介绍,近期很痴迷于用鸵鸟毛在器物表面留下特殊的羽毛痕迹,但是这个步骤很难,因为需要对于温度和时间进行很精细的控制,如果作品的温度太高,那么鸵鸟毛放上器物表面的瞬间就会烧焦,无法留下任何痕迹,而过低的温度也是一样无法留下痕迹。所以留给她的只有三至四分钟,一定要有天生的敏锐性,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具有诗意的细节。
艺术家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自己的一件至今没有出售的作品,一个陶土烧製的椅子。那是二十多年前她搬离马赛时,为了新的生活自己用陶土製作了很多傢具,里面甚至有一把很大的靠椅。“我的很小,不能一次成型烧製那么大的作品,所以我就用陶土做了很多的泥板,工具用的是?麵杖。陶板以及各个部分烧製完成后,我特意找了一种建筑用的胶水,将各个部位黏合起来,并且用了上釉等手段,让胶水的部分不那么明显。由于当时在陶瓷行业用胶水是十分让人忌讳的一个手法,所以在给同行们看这把椅子时我总是很紧张,却没有想到大家对于这种增加强度和可塑性的方法都觉得很有新意。”
火焰中寻找生命影像
谈起为什么要在琉璃艺术博物馆第一次选择展出陶艺,策展人、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张毅表示:“一切从火里来,受尽磨砺而又站立的作品,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都要展出。”张毅认为,琉璃、陶瓷,乃至金属,都是“火之艺术”,艺术家都在火焰里寻找生命的影像,终生无悔。无机的砂子、陶土经过“火焰”,从炉走出来,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意象。而克里斯汀.法布尔的信仰是:无论如何都肃然挺立,甚至破裂,依然悲壮站立。这是强悍的生命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该展览法国主办方卡帕萨现代艺廊四十周年全球庆典。二○○四年,杨惠姗成为第一位在卡帕萨现代艺廊展出的华人琉璃艺术家。如今,张毅与杨惠姗的作品已是该艺廊的永久陈列。这也使得卡帕萨现代艺廊愿意第一次选择来中国办展。在本次展览上,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还与卡帕萨现代艺廊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以加强彼此日后的深化合作。
该展览将展至明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