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泉州德化的连紫华凭陶瓷作品《仿宋木雕观音》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连紫华工作照
2015年12月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我省摘回五朵“山花”。
记者独家专访了又一位摘回“山花”的作者——连紫华,他凭陶瓷作品《仿宋木雕观音》获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获奖作品原型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连紫华的获奖作品是陶瓷《仿宋木雕观音》,这是一件仿宋代木雕像作品,原型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做这件作品,我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总共做了十几尊,最后才成功了这一尊。其实,这次送来参评的作品并不是完整的作品,略带瑕疵。因为那尊完整的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连紫华说。
对照实物你就会发现,送来参评的这尊作品存在细微的开裂缺项,并不像完美的那一尊。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极易开裂、变形,尤其是德化瓷,它同中国其他地方的陶瓷还不太一样。为了追求陶瓷的质感,陶瓷的配方比导致其收缩比比较大,正常的陶瓷在3%-15%左右的缩小比例,但德化瓷基本在20%-23%,比例越大难度越高。
此外,做艺术品还要考虑到它的美观,坐姿、站姿、形体、形态等都会影响烧程。作品成型后需待其自然风干才能入窑烧制,烧制大概需要十几个小时。“所以为什么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做出塑像本身后却无法烧制好,就必须从头再来,来来回回做了十几尊,难度大就大在这里。”连紫华说。
陶瓷生产涉及面广,不像普通民间工艺属于单纯的手工艺品。它包括颜料的使用、烧程,即需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将瓷土烧制成陶瓷。这其中涉及的学科也很多,比如还要考虑到力学、热能对作品的影响等。
连紫华说:“制作陶器的原料陶泥是有一定配比的,瓷土本身含有几十种甚至更多的矿物质成分,比如高岭土、长石以及石英,高岭土含钾、钠、镁、磷等矿物质成分,将它的比例搭配完美,才能烧制出比较好的白瓷作品。这种不同元素的配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需要很大的积累。”
瓷土配置需要经过很多次试验,10次、20次甚至上百次,直到试验出瓷土属于高标准,即成型性很强。“有的瓷土没配置好,根本无法加工,烧制之后很容易开裂,也有的瓷土配置好而烧程却不行。要想找到配置的这个点,数次尝试在所难免。”连紫华说。
做了多年的这个行当,连紫华一般凭借经验,看一下,然后捏一下,再去感受一下,就能判断出不同矿物质的含量多少。
个人瓷器作品展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半年
“最初选择做这件作品,主要是看中它的原型在国家博物馆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一款具有独特风格的木雕像。”连紫华说,“这尊观音像本身的艺术价值、雕刻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因为我本人2014年在国家博物馆做了半年的个人瓷器作品展,当时我就考虑如何将陶瓷作品同国家博物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选中了这尊观音像。”
连紫华表示,他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保留这件作品本身的一些艺术结构不破坏,又要采用陶瓷来展示。原件的高度差不多两米,烧成瓷器的高度差不多只有60多厘米。因此,在制作时有考虑将作品略微做一些调整。
将木雕的作品用陶瓷表现出来,这需要眼力去判断适不适合做。“我长期做陶瓷,一个东西适不适合做陶瓷,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我当时看到那个作品就知道将其做成陶瓷作品非常有难度。”连紫华说。
“在做一个展览时也要找出一个亮点、一个契机,将作品与国家博物馆紧密联系起来。假如找任意一件国家博物馆中的作品,虽然说可能会容易,比如铜雕或是石雕,是相对容易将其做成陶瓷的,但无论是从烧程燃度、制作技法,还是艺术水准等方面都不能体现出我们的水平或者表达出效果。”连紫华说。
连紫华是德化本地人,做德化瓷器快30年了,他的作品都是以白瓷的佛雕像为主。他从小受周边亲戚、邻居的影响,在不同的场合都会看到德化瓷器的制作。加之德化本身就是一个瓷都,是一个千年窑火不断的产区,因此从小受到这方面的影响非常大。
“小时候看到一块很普通的泥巴,通过艺人的手艺,能变幻出各种你意想不到的作品,当时就感觉这很神奇,所以就选择了去陶瓷学校学习。”连紫华笑着说。
“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也有遇到挑战,佛塑像本身就有不同的宗教体系,比如大成佛宗、小成佛宗,他们的佛像标准以及每个时期的特点都不一样。比如唐代的雕像特征是比较丰满的,但是到宋代以后,这种风格已经慢慢转变了,明代就是将宋代和唐代的一些观念结合在一起,这跟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关系。”连紫华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作品时,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一些审美观念,所以说佛塑像在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
融入文化和思想才是作品需要表达的内涵
德化瓷在明代发展到瓷器的一个顶峰时代,当时出现了一位号称“瓷圣”的人物何朝宗。“我们现在仍在延续何朝宗留下来的一些技法及风格,但我在做造型时也会寻求改变,要在这些佛造型中体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因为佛造像也属于人物造像的一种,我们将其神化后表现得更为圆满,因此创作者需要去思考它的表达形式和方法。”连紫华说。
眼下,他在寻找的表达方式是佛雕像不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用品,它放置家中用来供奉,具有功能性,只是一个用品,有一个标准,或许就不需要复杂地表现和变化。
“而我一直认为,佛雕像它是一个艺术品,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用品。它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不单单表现技艺和技法,还包括思想、文化等传承的结合。一个工艺品融入文化和思想,才能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连紫华说。
如何将作者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让它有思想有内涵,这才是作品最需要表达的。“这也是我做瓷器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作品它所需要表达的一种精髓或思想,这不是老师能教授的,需要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连紫华说。
此外,如何在传统中融入当代文化?他认为首先是传承,再结合这个时代对人物或作品的理解去创新,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连紫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佛雕像有研究。他认为,塑造一尊像,不是单纯地还原,还原仅仅是将历史重复表现,艺术成分会降低,而他是从不同的时期去借鉴。
说到传承,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当中,在他看来,白瓷目前的传承和保护比较好,现在老中青都有很多人在学习白瓷的制作。
“接下来,我仍会以德化瓷中的宗教佛像为主导进行创作,以后也会在这方面探索一些新东西,比如前段时间,我在白瓷与唐卡之间进行探索,在白瓷上用颜料做一些东西,在传统白瓷工艺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连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