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广东产区>>|
广东陶瓷脱离传统基因

发布:2016-2-25 9:07:46  来源: 羊城晚报 [字体: ]

 

  当今广东陶瓷的发展提升离不开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然而,在潮州刚结束的第三届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审会上,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享誉陶瓷界的潮州枫溪通花瓷并未出现在大师评选作品中,令人担忧通花瓷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部分表面看来颇具创新元素的参评作品似乎又失去了陶瓷本身的DNA。对此,有专家认为当下很多陶艺师一心扑在创新上,然而一些盲目的创新反倒失去了传统陶瓷的精髓。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在潮州,恢复已经失传700多年的曜变天目釉成为了陶瓷传承与创新的典型范例。

经典案例

为传承耗资数亿元恢复曜变天目釉

  在中国的陶瓷艺术珍品中,宋代的曜变天目釉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然而该工艺技术失传已700多年,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林礼腾开始研制曜变天目釉瓷器,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才终于成功将失传的陶瓷技术复活。

  “曜变天目釉在日本东京博览馆被评为世界级瑰宝。1993年我去日本时就是在博览馆看见的,但日本人也没有研究出如何恢复这项技术,我当时照了相回来研究,立志让曜变天目釉重现于世。前后十多年,我花了几亿元。”林礼腾感叹,“这些年的苦真是一言难尽。一窑陶瓷要十几万元,一失败就一分钱都不值了,说白了做试验就是在烧钱,原料细微的变化、窑炉温度、摆放位置的变化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鉴赏委员会主任陈衡告诉记者,“曜变天目”产于中国宋代福建建阳地区,宋代灭亡后,“曜变天目”也随之失传,目前世上仅存的三件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珍藏在日本博物馆。

  “釉在中国陶瓷里有很多种颜色。曜变是天目釉里最好的一种,是对这类产品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中国陶瓷里一大特色。不光是福建,景德镇、江西的吉安等地也有。”陈衡表示。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林礼腾通过反复调配原料、调整窑炉温度、不断总结失败经验,在2003年才最终成功烧制出曜变天目釉瓷器。“13年前在昆明展览后,有台湾客人看中了我的曜变天目釉作品,花了80多万元买了一件。”林礼腾告诉记者,但那时候曜变天目釉的技术恢复还不稳定,之后他依然不断研制天目釉的创新,并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不是我从小就对陶瓷爱好,还有做外贸瓷的资金支持,真是没办法坚持到现在。”林礼腾坦言,“现在潮州研制的这种曜变天目釉比在福建更难,福建还有传承的很多有利条件,在这里是重新开始的。比如要烧到1300℃高温,只能用煤气,这在宋代是没有的,还要重新从全世界各地找替代的原材料,都是耗时费力、耗资巨大的工程。”

曜变天目釉在创新上走了多远?

  复活曜变天目釉在众多陶瓷专家眼里看来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其中也包含了创新的元素。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汤重熹感慨:“曜变天目釉是福建的陶瓷技术,在宋朝最早发现的,后面才慢慢有兔豪釉、玳瑁釉等,技术上来讲含铁量比较高,所以也叫铁胎。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技巧,千载难逢。这样一个既不是国家课题又不是国家项目支持的陶瓷失传技术,要恢复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天目釉才会成为陶瓷艺术界的最高追求。更难得的是,林礼腾在恢复这项技术时还有创新,古代的天目釉器型都很小,林礼腾已经能烧出比人还高的器型,另外红玫瑰这些新的效果,古代也是没有的。”

  “首先这种釉的价值所在是已经失传了几百年,现在恢复了,被创新了。釉在艺术家手里是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做出来非常好,是一种工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温帙评价:“就像服装,有了好的布料,现在需要设计师设计,还要去米兰、伦敦等国际一流的舞台展示。我建议应该找很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共同为曜变天目釉设计作品,将来会产生很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也是曜变天目釉需要继续创新的一个方向。”

  “恢复天目釉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裴继刚认为,比如古代是用柴火来烧陶瓷,所用的材料跟现在都不一样。所以,恢复天目釉技术既是传承自宋代以来失传的技术,同时也是创新。到现在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光是器型上也出现了变化,林礼腾的曜变天目釉作品可以烧制出很大的器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有内涵的。裴继刚建议,曜变天目釉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器型的基础上再提升艺术。

  有专家表示:“虽然林礼腾还是没有把天目釉研究透,但他的成品率是当前做这项恢复技术中最高的。因为这个恢复项目存在巨大的成本问题,可以说林礼腾已经找到了一些规律,但要研究透这项技术还是很复杂。”

直面广东陶瓷发展

通花瓷工艺后继乏人

  对于广东陶瓷艺术界能有这样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表示自己特别激动,但另一方面他也坦言:“在这次第三届广东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会上,没有艺术瓷通花的作品确实是一个遗憾。”陈环表示,其实在通花的应用上,潮州的日用陶瓷界已经采用了,这方面还要大力推动。

  其实,早在五年前,羊城晚报就报道了潮州传统的枫溪通花、瓷花陶瓷日渐式微,后继乏人。被称为“南国花魁”的通花瓷大师王龙才介绍,通花瓷是潮州枫溪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贴镂空、精巧玲珑的陶瓷艺术品类,主要特点是在瓷坯体上雕通连续的几何图纹或花卉、人物、动物等形象。通花瓷经常与捏贴瓷花相结合,称“寄花通花”。枫溪的传统通花、瓷花陶瓷曾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林中的独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很辉煌。由叶竹青担任主体设计、王龙才负责主要创作的1.2米三层《友谊通花瓶》融通花、堆塑和寄贴立体瓷花、捏塑人物于一体,是当时大坯体多层通花瓷的一个突破。王龙才设计创作的大型三层通雕《春色瓷花篮》被选送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并被定为国宝。然而,这届参选作品中没有一件通花瓷作品。

手拉朱泥壶数量增多

  不过,参与评选的评委们也普遍认为,第三届广东陶瓷艺术大师参选作品的水平比往届水平更高。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举例,潮州彩绘就体现了队伍的成长和发展,也体现了新的水平,潮州手拉朱泥壶的数量也多了很多。

  广东潮州手拉朱泥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潮州茶文化,更是匠人们代代相承的技艺结晶。近日,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章振顺一改“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在枫溪区陶瓷城西区创办手拉壶体验馆——六顺堂,免费提供实践平台,传播手拉壶制作技术,着力推动潮州手拉壶产业的发展。他对媒体表示,“通过公开授艺,传承潮州手拉壶技艺的,我不是第一人,谢华大师做得很好,我很佩服他。”

  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发展离不开谢华、章振顺等一批大师做的大量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价值可以体现,肯定有人学。陈环认为,因为有紫砂壶的价值体现在前面,朱泥壶很容易借着这个势,继续发扬光大。

  陈还介绍了朱泥壶的起源:“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能喝功夫茶,那时很少人做朱泥壶,后来改革开放才慢慢做起来的。原来朱泥壶只是作为生活用具,现在把日用陶瓷变成艺术陶瓷,走到这一步不容易,更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景德镇模式并不适合广东陶瓷发展

  那么,可否借鉴景德镇工作室的经验,让广东陶瓷进一步发扬光大?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吴卫光认为,潮州是家族式的陶瓷经营模式,景德镇更多是商业性。比如潮州的顺祥公司用枫溪很好的瓷质,用很科学的方式分析陶瓷的用料等,将传统的陶瓷工艺加入产品设计的概念。像陶瓷米桶等设计,其实已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路是走文化产业的路,广东陶瓷是走工业产业的路。”陈衡认为,广东陶瓷也要在工业产业上增加文化元素。这两个模式目前还没有可比性。如果是用陶瓷的行话来讲,景德镇走官窑的路,广东是走民窑的路。

专家探讨传承与创新

忽略传统基因的盲目创新不可取

广东陶瓷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应该怎么看两者的关系?

  吴卫光以曜变天目釉为例解释:“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出名的窑址和窑系,很多人在追求对窑系的恢复和仿制。我的老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永坚是中国研究南宋官窑非常知名的一位大师。有评价称南宋官窑青瓷工艺在广州开花结果,高永坚研制的粉青纹片釉,釉色莹润,纹片中呈现冰花似的复杂层面而精彩至极。他怎么做呢?就是要搞清楚南宋当时的配方和烧制的工艺,要尽可能达到当时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新。当时高永坚做的事情基本是用南宋的器皿来恢复,做出来的作品跟南宋的作品很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曜变天目釉的探索,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

  “广东有枫溪、石湾和大浦三个大的陶瓷产地。陶艺家该如何挖掘本土的陶瓷文化传统,是三个产地都义不容辞的事情,也是广东省陶瓷努力的方向。”吴卫光再次提出,比如现在很少看到有人在枫溪做镂空和瓷花也即是通花瓷的作品,但这些在二十年前是很多人在做的。

  “现在大家对创新的理解,更多地放在创新上,而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反而,现在有些人的创新甚至有些盲目、有些急功近利,在没有研究陶瓷的基础上,就忽略了传统陶瓷的基因和语言,这样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和文化价值的。”吴卫光认为,应警惕这种趋势。

对话:

寻找传统文化中的遗传细胞

  广东陶瓷的发展如何将创新和传承做得更好,羊城晚年记者就此对话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温帙,她认为善于寻找传统文化中的遗传细胞,将其与当代艺术相结合非常重要。

记者: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遗传细胞?

  张温帙:遗传细胞指的是元素与符号,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好的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元素与符号,陶瓷大师就是在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中去寻找它。我们所说的艺术创新是在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寻找优秀的、能与当代文化相融合的遗传细胞。不同的文化之间能相互摩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撞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都能迸发出火花。就创新而言,如果说爸爸是本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妈妈是外来文化,那么两者结合诞生的儿子就是优秀的作品。所以作为当代人,一旦找到你所需要的遗传细胞,掌握了传统文化中的密码,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更加成功。我也一直在寻找这个密码,不管我是在美国也好,在潮州也好,在韩国也好,我都在寻找一个时代最好的东西。

记者:能具体举例子说明如何将当代和传统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吗?

  张温帙:比如第一个将国画画到陶瓷上的人,就是将国画的元素和陶瓷的工艺相结合。还有比方广彩中传统的符号,如果把它抠出来做成一张瓷板画,也是一种非常当代的表现。其实,就是要去寻找传统文化中的遗传细胞,然后把这个元素拿出来,放到当代的工艺里。一个好的陶瓷大师,他应该有创作画作的能力,但是他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别人画的作品临摹到陶瓷上去,那我们只能称呼他为工匠而不是大师。

记者:该如何去寻找遗传细胞和密码?

  张温帙: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记忆的载体,陶瓷也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时代的作品就一定要有时代的烙印,我们要去寻找的每个时代的烙印就是密码。


  比如我们可以把广彩中优秀的符号拿出来画在杯子上,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我们拿出来的东西,内容要简化,特点要放大,让它更富有创造性。再比如说木雕,我们知道有金漆木雕,我们就要去思考能不能用金漆木雕的办法来做彩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就找到了石湾陶瓷的遗传细胞,将里面的优秀元素提炼出来,放到别的器具上。钟大师在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强化这个密码,是石湾做得比较好的代表。这次参选的作品中有一个是把石湾的公仔放大,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方式,这些图案表现了陶民生活的一些现状,富有本地的特色。还有潮州日用瓷中运用的云头如意,我们可以从这个图案里面寻找它的遗传密码,然后用现代手法简化,再加一点点丰富的装饰。云从古到今都有吉祥的寓意,是既当代又传统的,一个好的设计师一辈子做好这个云就够了,所有的作品都打上这个符号。每一个民族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安慰和归宿,把这个符号找出来然后用实物去演绎它。

  我希望从事陶瓷行业的艺术家,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中,努力地去寻找我们时代的文化符号、元素,然后结合当代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个人技术、个人风格,或者个人风格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石湾的就要像石湾的,景德镇的就要像景德镇的,潮州的就要像潮州的,宜兴的就要像宜兴的。如果这是潮州的作品,但一看像是佛山的东西,那就没有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所以,个人风格也一定要有特色,这样才能为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不是口号,每个人创作好作品本身就是在作贡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