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陶瓷产业打响了供给侧改革的新年第一炮。上周,佛山众陶联产业平台宣告成立。佛山市委书记、市长鲁毅评价,该平台是佛山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也契合佛山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他希望该平台为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佛山制造”加快转化为“佛山创造”。
在众陶联签约现场,笔者请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的一位副会长评价佛山陶瓷业当前发展状态。在交谈中回顾佛山陶瓷业近年来的历程时,笔者和他的一个共同观点是,佛山陶瓷业发展中的亮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相符。或者说,当用“供给侧”这个视角打量佛山陶瓷时,会发现这个传统产业的成功,就是因为多年来有一批企业从产品角度,践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回顾中国现代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历史,佛山产区靠什么独占鳌头?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历史、文化、成本、人才、乃至产业链,但最核心的答案是,佛山始终能提供引领市场技术和消费潮流、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笔者曾采访过佛山多家陶瓷企业以及釉料、窑炉企业。他们的发展史都是主打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这就是企业源源不断上升的动力,也是一个优质行业的写照。
特别是佛山东鹏、新明珠、鹰牌、蒙娜丽莎、博德、简一、新中源等企业,其产品史就是现代中国建陶业的历史。这些企业的很多产品探索,都是中国市场相关领域的第一次。他们不仅引领市场,甚至创造市场。历史上,很多佛山陶企的革新性产品,往往一出世就席卷大江南北的各个陶瓷产地,进而走进每座城市的楼堂会馆、酒店商场、千家万户。
作为“世界工厂”,珠三角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数不胜数。但与很多依靠廉价生产成本、技术门槛低、产品附加值更低的产业完全不同,佛山陶瓷产品附加值水平很高,并普遍高于国内其他产区的产品。正因如此,虽然佛山制造产业分支众多,但很少有像佛山陶瓷一样,长期有各地的“李鬼”仿冒。
这就是产品的力量。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前三十多年间,佛山陶瓷企业承接大势,作为“供给侧”,向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供给。除了产品本身外,陶瓷行业的发展,还涉及到在政府调控下的“去产能”、“调结构”,以及适应环保要求等方面。时至今日,在这些领域的成功闯关,让佛山陶瓷企业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尽管这个产业至今还有种种不足,但仍然是佛山拥有全国产业话语权的少数代表性行业之一。
不久前印发的《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提出,要从供给侧发力,从生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不断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而如果从“供给侧”总结佛山陶瓷产业成功经验,我们所能得到的结论,也正是该方案中提到的上述做法。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还有不少工业总产值百亿级、千亿级的行业。其中能够在全国产区中具有领先地位的产业,其成功经验也与陶瓷产业有很大共同点。笔者认为,佛山如果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重新总结过去佛山陶瓷行业能够在产品领域领先全国的做法和原因。
接下来仍是“用产品说话”的时代,但随着大环境变化,仅靠产品,已无法完全消除佛山陶瓷产业内部多年遗留下来的一些缺憾。陶瓷企业旧有的生产组织模式正受到质疑,来自全国各地的产能挤压也越发明显。因此,各有绝技的佛山陶企龙头需要联手,强大而粗放的行业需要向现代而精细进化,这也许就是众多佛山陶瓷企业发起成立众陶联平台的原因。
从其公开计划来看,这个平台希望通过互联网重塑制造业供应链,缩减中间环节,达到“降成本”的效果。降低采购成本对企业到底有多重要?蒙娜丽莎陶瓷董事张旗康告诉笔者,业内的共识是,制造业每降低1%的采购成本,可能使毛利对应增长10%。这对陶瓷企业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果这些龙头企业找到了降成本的道路,更充裕的资金也将对产品开发带来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批佛山陶瓷企业也许正在为佛山传统制造业探索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当然,市场就是市场,在不断变动的市场环境中,谁也无法断言这些龙头企业联手努力打造出的众陶联平台最后能走到哪里,是否能够如愿以偿。但是,无论其探索的模式本身,还是背后敢为先行者的魄力,都值得佛山其他行业借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