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瓷坛艺侣”来称呼庄少卿和黄明玉,一点都不为过。一个生长在闽南,一个来自于湖南,但对陶瓷艺术的共同爱好与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在爱与艺术中,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留有生活温存的记忆,勤勤恳恳成为彼此艺术创作的知音。
庄少卿和黄明玉一起讨论创作。
厌倦漂泊 夫妻回归创业
1993年,庄少卿就到了深圳。黄明玉祖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1997年从湖南省常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也来到了深圳。
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确是这样,他们两人虽然在不同的雕塑公司里从事雕塑创作,然而却因为两家公司有业务往来而认识了。那时候,他们经常要在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创作。“他做起事情来非常认真,是什么都不顾,只专注做自己东西的那种人。”黄明玉含笑道。就这样,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互相吸引迸出了爱情的火花,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之后,他们继续在深圳工作。漂泊了十八年之后,已经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的庄少卿突然觉得厌倦了漂泊,非常想念家乡德化。在深圳的创作多是树脂雕塑,这样工作久了之后,庄少卿觉得还是家乡的陶瓷文化内涵比较深厚,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年轻时因为一股热情就南下闯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创作一些有自己思想的作品。”他说。
2011年,庄少卿、黄明玉夫妇一起返回了德化,创办了皛垚陶瓷工作室。德化整体的艺术创作氛围让他们非常喜欢,很快就让他们全心投入到创作中,乐此不疲。
《蒲团达摩》
继承传统 钻研何派艺术
广额深目,满脸虬须,身披袈裟,端坐蒲团。这是庄少卿、黄明玉创作的蒲团达摩。只见达摩五官紧凑、眼聚沉思,神色安然从容,给人以圆润、饱满的形态生命感,体现出达摩直契佛心自明永恒的坚定与淡然。
大约有三年多的时间,庄少卿和黄明玉一直沉潜“仿何”。之前十多年时间,他们在深圳从事的大抵是树脂雕塑,崇尚的都是西方的写实风格。这让刚回德化的他们决心重拾德化传统,也有老师建议他们从何朝宗作品仿起,毕竟何朝宗是德化的骄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这很有道理,于是就决定首先要把何朝宗的一些技法学会、学透。
他们之前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接触了雕塑的方方面面技巧,转入德化传统雕塑之后也自然顺意、得心应手。他们在继承前人优秀的传统风格和技法之余,还结合瓷土的特性,博采众家之长,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传统雕塑作品,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获得了诸多奖项。可是他们并未满足于此,深信学习是无止境的。黄明玉这样表示:“何朝宗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学习标杆。”
《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 瓷坛艺侣华彩初绽
当然,对于有精湛技艺,也有艺术思想的庄少卿和黄明玉来说,模仿并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事实上,他们始终也没有放弃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题材与表达方式。
经过思考,他们选定了两人都异常喜欢和景仰的弘一法师。“他是一个全能的奇才,诗歌书法音乐绘画皆能,对佛教的贡献也非常大,最后圆寂在泉州。我们就想,何不去挖掘他的思想,为他完成一个塑像?”庄少卿说。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长时间的思索和资料收集,仔细研读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观察研究弘一法师的图像,参考观摩各种材质的弘一法师造像,还往泉州开元寺跑了许多趟,力图将弘一法师了解得全面而透彻。
此后,从构思造型到打出泥稿,他们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修改不下几十次,一开始还没有做的时候觉得应该不难,等到真正去接触了以后才发现真的是深不可测。”黄明玉回想起当初,认为要创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达到外在与内在的融合,确实非常不容易。
他们力求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在面部上极尽写实手法,从眼睛、鼻子到嘴唇,都接近于现实中血肉鲜活的人物;而细节的精微,如眼角的皱纹、嘴唇微抿牵动的脸颊线条、胡须的妥帖等无不凸显出人物的生命质感。而衣纹方面则简约写意,阴刻线法的采用使得用线劲挺,转折圆深,寥寥数笔便将人物简洁静穆之美表露出来。
成品后的弘一法师塑像笑容微露,目视前方,双手手心向上轻轻交叠,仿佛捧着交集的悲欣;法衣宽腰阔袖,重磅下垂,端庄严整又自在无碍。作品呈现的弘一法师心如明月、法喜充盈,已然具足万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他们将这件作品命名为《一轮明月》。这件作品是庄少卿和黄明玉共同创作的,他们表示,最大的感受是就是作品也让他们感动,让他们得以静心,也许以前更年轻时会有些浮躁的心理,但现在,他们领悟到从事艺术更要慢慢地沉下心来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东西。
《一轮明月》自2015年问世后,可谓“一炮打响”,先后获得了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2015中国莆田首届中华佛教文化艺术精品展“善艺杯·天工开物奖”金奖等奖项。“这些奖项对我们有很大的鼓舞,让我们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信心,我们会继续从传统和民族的宝库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人物来创作。” 庄少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