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和我国古典诗词与书法联系在一起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为中华民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则被潜移默化地融入新文化继承了下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古典诗词今天已经很少受人青睐。能懂得书法
艺术的人也在日益减少。这样看来“文人画’似乎已经失去了两大支柱。今天的文人画实际上大都是仿“文人画”,或“文人画”风格的画。自清末至民国初期,先后有程门、金品卿及“珠山八友”等人试图将我国传统的“文入画·从纸绢移植于陶瓷。尤其是“珠山八友’及其同辈中的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景德镇瓷画界“院体画’(或曰“工匠’画)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专业瓷画家学“文入画’之先河。【需要看珠山八友鉴定】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尔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巩固与发展。除当时战乱频繁、经济萧条的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从旧文化急剧地向新文化过渡的阶,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文人画”的走向。他们基本上没有跳出前人构筑的“文人画”的窠臼。所以他们的后一辈中大多数都不能像他们那样在潜心习艺的同时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学习“文人画”的一部分为目的。当然,他们没有预见到事情会怎样发展。至于怎样结合新文化运动来改革传统的文人画,则更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当时整个国画界何去何从也还是举棋不定。时至今日对传统国画有无继承的价值以及如何继承与发展都还是见仁见智。其二,他们画“文人画’只是一种单纯的移植观念,过多地考虑了他们的作品有没有达到纸绢上的效果,有没有传统文人画的笔情墨趣、诗意与韵味。较少将陶瓷作为一门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结合绘画进行探索。这样他们走的路子就窄了许多。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这就不在此文论述范围之内。
诚然,我们传统的国画源远流长,果实丰硕。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奇葩瑰宝,这是举世瞩目的。而景德镇的陶瓷质地之优良、工艺之精湛饮誉全球。若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自然是令人向往的事,它既可拓展国画领域,又可丰富景德镇陶瓷艺术并提高其品味,且使国画与陶瓷艺术均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珠山八友等人写下了一个很好的楔子,从这点上说,他们仍然是功不可没的。假如我们对传统的中国画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那么所谓文人画仍然有广阔的可以开拓的疆域。事实上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传统都不是说否定就能随便地否定掉的。只有当另一种为广大民众乐意接受的、更优秀的艺术形式可以取而代之的时侯,它才会渐渐地从历史舞台上悄然退出。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能取代传统国画艺术形式的端倪。应该肯定,历史上“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文人画强调了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情怀,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翻版,它是客观现实与人的主观意志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和我国古典诗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苏轼说·诗画本一律·。文人画讲究意境、追求韵味也和古典诗词一样。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已成为今人的共识。虽然,从表面看来“文人画’已经失去了诗词与书法两大支点,但若我们深入细致地思考一下古诗词是怎样产生的,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具有一定古文化修养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情操的古人,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遇见某一能引起他强烈共鸣的事物或情景,从而产生了某种思想情趣。于是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用特定的形式与精确而合乎韵律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便成了“诗’。换言之,如果他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是用图象来表达,那便成了“画”。这也就是诗画一律的道理。由此,我们便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纵然作为诗的形式在国画中不见了,但它的内桶依然可以被保留而存在于画中,也就是说,依然可以画出具有诗的意境与韵味的画。题了诗的画固然可以起到诗画互补的作用,但并不等于没有题诗的画就是没有诗意的画。关键在于作画的人有无诗的构思与诗的思想情感,而不在于是否懂得诗的形式,有否驾驭诗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理,书法也是如此,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懂得的人今天少了,但线条是否优美,运笔是否酣畅与具有力度,大多数人总还是能够识别的。故此没有必要为文人画的前途担忧。
有人认为,文人画现在已经卡拉OK化了,因而对它持否定态度。这是不公正的。文人画的大众化与水平下降,这不是文入画本身的错误,而在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提高作者与观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水平。况且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才能使大众易于接受。凡是大多数人喜爱并乐意参与的活动,即使有着百般缺点,也总还有它可取的东西存在,要正确引导,不能从为大众化了便不能提高了。无庸讳言,景德镇市瓷器界当前也存在·文人画·卡拉OK化的现象。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有些人只看到眼前利益,甚至不等孩子读完初中就将他们送来拜师从艺。更令人堪忧的是,这些孩子不到一两年就出师再去收别的孩子为徒。当然这不仅是对文人画,对整个瓷艺界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而文人画则首当其冲。有些人误以为文人画易学,不要练基本功,易出名,赚钱快。他们根本不懂文人画。也有人是错误地理解了前人关于形、神关系的绘画理论。由于历史的局限,前人对形神及其关系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更缺乏科学的诠释,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又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他们便以为画“文人画”不须要练就描形绘象的动夫。其实这里所指的“不求形似’是说艺术家笔下的物象不能只是现实生活中物象的翻板,应该更生动、更形象、更具典型性,因而更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便是要表现出事物的“神”来。黑格尔也说过:“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这些话无非是说,“自然或现实生活都只能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素材的本身不带情感色彩,不具思想性,但创作离不开素材。没有素材只能创作出“皇帝的新装’。这一点我在{谈谈中国画的形神关系)一文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不再在此赘述。“珠山八友’等人成长于旧文化的熏陶之下,有的还是清末秀才,其中个别原来文化水平不高者亦积极拜师求学,潜心研习,以致他们后来诗词书法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今天的文人画应该有新的内容,应该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观念融人新的文人画中。今天的习艺条件较“珠山八友’时期不知好过多少倍,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已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首先是学习条件,各种类型的学校各类书籍,各地许多国画界的知名人士的往来交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这些都给今天的习艺者大开方便之门。只要不是急功近利,都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智。学习文人画,也应该从练习素描与写生开始,练好描形绘象的基本功,并先学画工笔画,要适当地搞些临摹。临摹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法。但不管是写生或是临摹,都有一个从“不象’到“象’再到“不象’的过程。开始画“不象’是自然的,到后不就必须画“象’,否则就不具备绘画的基本素质。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得“象’的阶段,那是工匠的事。画家的作品要表出自己的思想情趣,要有自己的风格。可见后一个“不象”与前一个“不象’有本质的不同。它经过了一次质的飞跃。中间的“象”又是个必经的过程。没有这个’象’你就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能有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创造。而只能制作出如同皇帝的新装一类的东西。前人提倡的“象”与“不象”之间,也就是指这后一个“不象’的意思。“象’,指的是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面貌,“不象’,是指它并非克隆品,它舍弃了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十九世纪法国一位文艺批评家曾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能是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供玩乐的艺人’。苏轼则说“古来师画非俗士”。都认为学习文化与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不能设想一个缺乏教养、庸俗不堪、充满低级趣味的人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的时代必将有新的文人画进入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