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夸一个女孩漂亮,会说“你好洋气”,唐宋时期,外国人看到会打扮的女孩,赞一句“你很有中国味道”……可见当时中国文明在世界的风靡程度有多广泛; 根据丝绸之路,我们还可以发展中国陶瓷与世界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联系……”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方李莉来到佛山机关大讲坛,以“‘一带一路’上的瓷器贸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为题,通过图文方式,为佛山市民认识中国历代珍稀瓷器,打开了一面“镜子”。
丝绸之路上的黄蓝文化
当前提到“一带一路”战略,很多人对于昔日的海上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对于这段历史,方李莉由浅入深地阐述道:“这条路,被贩运和销售的不仅有丝绸,还有茶叶、瓷器、漆器;茶叶、香料、丝绸,走的是单向旅程,自东而西,最后在终点处被人消费,难以留下踪迹;只有陶瓷,不仅历时长久,还被永远保存在博物馆或被家族传承下来。”
方李莉引用美国学者罗伯特·芬雷的一句话:人类物质文化首度步向全球化,是在中国的主导下展开。在绝大部分的人类历史时光之中,中国经济都为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同时,她指出:“今天,很多人似乎忘记了这段历史的荣光,中国不仅是一个“黄色”的农业文明的国家,也是一个“蓝色”的海洋贸易非常发达的国家。”
她举例,唐朝发达的漕运,促使了中国瓷器的外销发达。“唐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物”的流动的世界,还是一个“人”的流动的世界,首都长安城是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世界中心城市,世界最大城市,外国人当时对中国富饶的面貌,充满了无比的崇拜。”
历史上,唐代之后,元代将陶瓷贸易带入第二次高峰,游牧帝国将整个亚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融为一体。方李莉谈到:“当时的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安全的商业通道,即便是个人也有能力穿越整个欧亚大陆,当年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就是如此以步行往返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陆地。“
陶瓷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从唐三彩、到宋瓷,再到元青花……方李莉拿出相当丰富的瓷器图片与众人分享,也谈到很多国家的生活方式直接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
“当中国瓷器到达日本,连同茶叶及禅宗一起,形成了茶道文化,直到今天日本仍遵循唐宋旧制的点茶法:以竹筅将茶膏搅成绿色汤花,再端给客人饮用。整个过程和技巧费时、费工,需要大约三十种茶具,遂成为“茶之汤”或谓“茶道”的中心焦点。在日本“唐茶”茶叙大受欢迎,常伴有博弈与清酒。雅致寂静的“茶室”自成一隅,与宅中日常起居作息区域分开,成为赏花、诵诗、赛香之场所。在这样的茶空间里必备之物包括:漆画屏风、带轴的绘画、带座的瓷瓶、青铜香炉与彩绣锦缎。这些道具和享用这些道具的人构成了一种以茶为中心的文化气氛,这就是茶道。这种茶道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但在其本土的中国这套高度结构化的社交、精神仪式已经消失了,却完整地保存在了日本。”方李莉详细地谈到。
欧洲上流社会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曾经因大量购买中国瓷器、茶叶、漆器等,导致欧洲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欧洲人疯狂喜爱中国瓷器,被当时的人称之为“瓷热病”。
陶瓷海外贸易转弱原因
长期以来,景德镇以劳力密集的工作方法、大规模分散化的结构,雄踞世界瓷器产业。1800年之后却丧失殆尽,因为世界体系的重心移转到西北欧各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茶叶、丝绸、瓷器对世界的贡献,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常被漠视。
这是何故?方李莉解释: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从唐代一直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人都是通过长江到达海洋,成为海洋上的强者,只是明中期以后的精英阶级坚持大陆观点,他们认为“海洋是商人的场域,代表着无法治理的陌生异域,他们尽可能地避而远之。”
“于是,中国人从海洋退缩,而欧洲地理大发现开始了:东方遵奉以陆地为根基的权力中心; 欧洲以军事武力为后盾开创海上商贸事业。”方李莉谈到,对于当代人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不仅要打开大门,我们还要再次向海洋出发,此外,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和唤醒历史,并以此来看看通往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