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瓷器的原始阶段。原始瓷由高岭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色或褐色,击之可发出清脆之声。表面施釉,富有光泽,釉色多呈青灰、青黄或青绿色。近年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和德清冯家山、亭子桥等战国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进行系统测试分析,结果证明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瓷器烧成温度竟高达1290℃,冯家山、亭子桥窑址出土瓷器的烧成温度也分别达到1290℃和1260C。理化指标已与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极为接近,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我国青釉瓷器的起源与青釉原始瓷的命名问题的热烈讨论。但总体而言,与东汉以后的青釉瓷器相比,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瓷器的烧成温度仍然相对偏低,胎体尚未完全烧结,吸水率较高,釉层薄而容易剥落,应属于生产的早期阶段。
镇江扬中永鑫堂藏春秋德清窑青釉原始瓷罐,高27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21厘米。翻唇,溜肩,圆腹,平底。肩部饰对称条形装饰假系,腹部拍印由上下数道对称弧线组成的纹饰,纹饰较为粗放。内外施釉,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此件与镇江丹阳皇塘公社大庄大队春秋墓出土的青釉原始瓷罐造型雷同。后者高26.5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20.8厘米,翻唇,溜肩,圆腹,平底;器内螺旋纹,肩部饰对称条形装饰假系及水波纹,腹部饰米筛纹;胎灰色,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
这两件春秋时期青釉原始瓷罐与浙江德清出土的青釉原始瓷相比较,其胎土都为灰白或略显黄色,成型工艺为泥条盘筑法,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均匀,内外施满釉。在德清县火烧山原始瓷窑址中也发现有同类产品,以及窑址器物上常见的“S”形附加堆纹与“U”形绹纹系耳;卣、罐类拍印的勾连双勾线“S”形纹、对称弧形纹等。火烧山原始青釉瓷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釉瓷的古窑遗址。产品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盖等,也有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簋等。装饰采用堆贴、刻划、拍印等技法。施釉用浸釉法,器物除外底无釉外其余部位均施釉,釉色呈青绿、青灰、青黄色。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早在新石器时期,浙江的良渚文化就进入宁镇地区,如镇江谏壁烟袋山遗址出土的器物都具有明显的良渚文化特征,可见当时镇江已与浙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春秋时期镇江水路交通发达,著名的丹徒水道在春秋时已存在了。镇江出土的原始青釉瓷一直以来对它的产地都没有定论,通过对浙江衢州、义乌、德清等地墓葬以及德清火烧山窑址所出土的原始青釉瓷的比较,认为其产地来自于浙江宁绍地区、德清等地。浙江省宁绍地区的原始瓷窑大部分分布于曹娥江中游两岸山脚下,德清窑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它借助交通条件,从水道载运而来。担负了吴越两地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促进了镇江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