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泰”那些事儿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发。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俘虏。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大臣们立即改立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为“景泰”。
与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棣相比,这位朱祁钰在历史上可谓默默无闻,但他有一个牛逼的地方便是,一直倚仗年号“景泰”的优势当了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代言人几个世纪,这种工艺品就是景泰蓝。
故宫里的景泰蓝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景泰年制”款珐琅器的大量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景泰年制珐琅器的器身几个部分的发色与工艺,根本截然不同。以“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为例,此炉器形厚重完整,总体并无大异,仔细分析却可发现炉身与炉口、底足以及两兽耳的烧造工艺不是同一时代。炉身的釉面发色纯正莹透,砂眼较少,但炉口、耳、足的做工较粗,釉面干涩暗淡,与其身有明显区别。
景泰蓝的秘密
移花接木的景泰蓝秘密被曝光后,有人不禁发问:难道景泰年间就没有独立烧造过一件完整的珐琅器吗.当然是有,但经故宫专家介绍,能符合这种要求,且带有“景泰年制”款的珐琅整器,故宫仅存一件。
“掐丝珐琅花蝶纹香筒”即是这件幸运者。此香筒为樽式,筒上有盖,盖镂七个圆孔,中心凸饰太极图,四周阴刻云纹、蝙蝠纹。筒外壁施蔚蓝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蓝、绿、白等色绘制出各种花草、怪石,最为精致的是穿插其间的螳螂、蜜蜂、蜻蜓等昆虫。画面疏密得当,生动有趣。三只古铜色立羊承驮香筒,底亦有缠枝勾莲花六朵,并镌刻着阳文“景泰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物能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其道理有三:一是该香筒近乎写实的纹饰风格,同早期那种大花朵图案风格迥异,且与宣德瓜蝶纹饰相似;二是蓝釉略显青灰,釉表多细小砂眼,这与诸多改制器部件吻合;三是底足三羊开泰的寓意与那胎釉一体不易改动的款识。
大量史证实物砸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景泰短短七年给后世留存如此之多光辉灿烂的珍品,确有蹊跷可循;其次,“景泰蓝”的闻名于世,得益于皇帝的喜爱与景泰年间对以前人做的优质珐琅器加款改制;最后,当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这不典型的拿来主义.再去参照景泰时期的政治形势和国力条件,能做出这种举动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景泰”皇帝的结局
回顾历史,这位皇帝不仅在工艺上不怎么靠谱,治理江山也一样随心所欲,自从收了一批“景泰蓝中的爱马仕”后,他的欲望和自私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是软禁了被瓦剌军放回的英宗皇帝,后又废掉英宗之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天意弄人,朱见济竟不久夭折,提早西去。而最富戏剧性的还是景泰帝的大结局——“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腹黑的景泰帝的突然重病,立储问题又成了热点话题,被摆上朝堂。正当重臣争议不下之时,内宫忽传出景泰帝病情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次日早朝再面请圣意。可谁知大病初愈的景泰帝在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又睡起了“回笼觉”,然而这一觉却睡走了自己的江山,也改变了大明江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