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新北市莺歌区的工作坊“吉洲窑”里,台湾陶艺大师许朝宗告诉记者,11月他将去南京参加“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届时将带去独创的铁锈花系列作品。
这位年过花甲的陶艺大师已经去过大陆几十次,足迹遍布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石湾、河南洛阳等著名陶瓷产区,有的地方还去了不止一次。
“做陶瓷的必须到大陆去啊,台湾陶瓷的源头就在大陆。”这是许朝宗最朴素的认识。
有史料记载,台湾最早的陶瓷技术是从福建引进的。引进地点最早在台南,此外还包括北投、莺歌、大甲东等地。清朝时,福建磁灶陶师前来开窑,这是莺歌陶瓷产业的开始。
上世纪70年代,原籍宜兰的许朝宗因为爱情,落户有“台湾景德镇”之称的莺歌。接手“吉洲窑”没多久,在两岸尚未开放交流之际,他便执意“登陆”心念已久的江西景德镇。一番观摩之后让他羡慕不已:“大陆的陶瓷原料好、师傅好、技术好,相比之下,我们当地的土黏性不够,比较容易裂开。”
回台湾后,许朝宗苦苦钻研陶瓷技术。彼时正逢莺歌外销陶瓷的黄金十年,他烧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仿古青瓷作品受到境外客人青睐,“吉洲窑”曾创下一个月烧制26窑的最高纪录。
1990年,仿古青瓷外销开始走下坡路,许朝宗思考如何通过研发创新,赋予陶瓷新的生命与商机。这离不开对中国传统陶瓷技法的继承与突破。
在许朝宗工作坊里,陈列着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60多件。其中,创作于1995年的“麒麟送子”胆瓶,是“金彩系列”开山鼻祖,获得当年莺歌金莺奖第一名。
“描金技法是中国数百年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我改进后用纯金上彩形成金彩瓷,带动莺歌陶瓷金彩技法大流行。”许朝宗语带自豪地为记者做介绍。
怀抱传统、不断创新是许朝宗的成功之处。他的作品历经上世纪70年代明清古陶瓷风潮、80年代仿宋陶瓷、90年代的黄金彩时期、2000年之后的铁锈花系列,直至如今的铁锈花黄金雕塑,跨越不同时期,逐渐发展出自我特色。
许朝宗迄今最满意的铁锈花系列作品,承接中国传统的天目釉陶瓷工艺,把他带到创作的另一座高峰。“天目釉陶瓷工艺始于唐,没于明。我据此研制铁锈花系列作品,最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釉色如铁锈,又细腻如丝绸。”他说。
“吉洲窑”工作坊的大门上,挂着“台湾工艺之家”牌匾,这是许朝宗2004年获评的,是台湾对杰出工艺师的最高肯定。
这些年来,许朝宗的作品频频亮相大陆。2010年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览、2012年山东省茶具展等,都有他的作品。
2015年,许朝宗受邀到德国进行创作交流,以中国古代图腾“福禄寿”为基础,创作出多件“福寿双全”祥瑞之作,把中国瓷器的古老与创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再到大陆考察,许朝宗既惊叹又略感失望。惊叹的是大陆的精密陶瓷发展日新月异,手机里的散热片、飞机上的高端零件等工业陶瓷,远远走在台湾前面。失望的是一些陶瓷产区自恃品牌大,缺乏创新动力,多年原地踏步“吃老本”。
“两岸陶瓷业合作空间很大。”许朝宗说。
莺歌历经200多年的时间淬炼,发展成为台湾陶瓷产业的代表地。无论是制陶历史、制陶家族还是窑边故事等,都有着浓浓的两岸特色。许朝宗的“吉洲窑”名称也来源于中国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吉州窑”,只不过把“州”字改成了自己父亲名字里的“洲”。作为福建漳浦先祖迁台的第九代,许朝宗希望两岸携手带来陶瓷业的新发展。
从事陶艺41年,许朝宗经历台湾陶瓷业繁荣、低迷及活力再现等时期。莺歌有8万多人口,早期从事陶瓷行当的达到四五万人,如今已减少为1万多人。2000年,莺歌陶瓷老街转型文化观光、莺歌陶瓷博物馆成立,带来一些新的气息。
许朝宗认为,两岸陶瓷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务之急是解决年轻人的培养问题。“做陶瓷的过程并不像作品呈现的那样光鲜华美,拉坯、烧窑等工序又脏又苦,很需要体力,需要年轻人的热情加入。”
“其实两岸也都在努力。”许朝宗说,最近到江西景德镇,当地导游推荐他参访陶瓷学校,这让他感到很欣慰。10多年来他也在台湾多所学校教授“陶瓷与生活美学”,希望古老的陶瓷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如果大陆年轻人有兴趣学,我愿意教他们。”许朝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