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传统木质锔弓
锔缸演示
锔子
锔子匠出门接活的工具箱
锔子匠使用的“金刚钻”
文/片 大众网记者 亓秀宝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坐下就并腿,并腿就对嘴,对嘴就冒沫。”从坊间流传的口头禅便知这是对于一类工匠技艺精湛的描绘,这便是早先游走于坊间锔盆、锔缸的锔子匠。随着家家户户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供水,使用瓷缸、瓷盆等器具的越来越少,锔子匠也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们曾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流传于坊间的传说故事也不胜枚举,日益演变成一种对昔日生活的积淀,成为记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民国时,刘家庄有位很有名的锔子匠,姓刘,外号“刘一钻”。有一天,刘一钻到城里揽活。当他来到城里大户王财主大门口,只见朱红漆大门“吱拗”一声开了。礼服礼帽的王财主拿着一只破碎的小花瓶,让刘一钻锔。这个瓶子小巧玲珑,非常精致美观。
刘一钻猜测这小瓶一定是王财主的心爱之物,他接过来就要开工。王财主摆摆手说:“且慢,听说你手段高强,我想让你将锔钉打在瓶子的内膛,从外部不能看到锔钉”。刘一钻大江大浪里滚过来的手艺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他听了王财主的要求,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他先将瓷瓶搭碴对接好,从外面打了穿孔并用麻线缝合,然后从里面用灰膏灌浆定型,再从外面剪去麻线,将硬锡融化后,从外面露出的锔钉孔浇灌锡水,恢复常温后再脱去内层的灰膏。经历了这样的工序,瓷瓶补接完好,而外面仅仅能看到钉孔,但看不到锔钉。
王财主看到修补好的实物非常惊讶,此后便长期雇用了这位刘一钻,按月发薪水,直到刘一钻去世。而刘一钻这一高超的锔法,被称为膛内锔,属于难度系数较高的手法。
锔子匠的故事流传很多,但是锔子匠的由来却普遍有一种说法。孤炉匠的锔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修补器物的独特方法,产生至今有上千年,具体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据考,锔瓷行业起源于清末民初。旧社会常有一种手艺人,有的地方叫“小炉匠”,挑着担子,一头是火炉子,一头是各种工具材料,走村串户,边走边吆喝着:“锔盆、锔碗、锔缸啦!”锔匠先把陶瓷碎片拼接好,用细绳扎紧捆牢后,用一把长杆带纹绳,能快速旋转的金刚石小尖钻,在裂缝两边间隔钻两排小凹坑(只钻一半不透),再将铜、铁锔子一个个轻轻地骑缝敲入凹坑,裂缝便被锔子抓紧钉牢,有的器物双钉并用。大件厚重瓷器则采用两面双排锔,更为坚固牢靠。功夫技艺精到的锔匠,锔艺美观牢固,锔瓷点滴不漏,马上可以继续使用。
瓷器有细瓷和粗糙瓷器之分。细瓷有帽桶、瓷盘、酒具、茶壶等细瓷器物和摆设器具。粗糙瓷器有泥缸、泥盆、泥罐、泥壶等。细瓷器物质地比较坚硬,锔匠在使用钻具时会不时的在钻头和器物的接触点上洒沾一点水,洒沾一点水是为了给钻头降温和防止粉末飞扬。粗糙瓷器质地比较脆弱,锔匠在使用钻具时会选用合适的钻头,手头按压用力小一点,操作时反而更加小心。锔匠的手艺活实属不易。锔活是按锔子数收工钱的,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有二、三分钱一个锔子,最高不会超过新买瓷器的半价,否则人家就买新的。因此锔匠发不了财,算小手艺,只能养家糊口。孤炉匠的一副扁担挑着所有的家把什,走街串巷,靠手艺赚钱。一头的箱子有四个抽屉,里面有锤、钻、砧子和铜铁锔子,另一头是炭炉和风箱,其中一头的箱子上面挂个铜锣,走起来“当啷啷”响,嘴里吆喝着“锔锅……锔缸……”,是这个行当的人们唯一的广告。
孤炉匠的扁担用桑枝制成,桑枝扁担柔韧性好,弹性强,随着孤炉匠步行的节奏,会有一个巧劲儿,让扁担在颠簸的节奏中瞬间离开肩膀,减少了对身体的压迫,这是人们长期总结出的挑担经验。孤炉匠随身的小火炉用处很多,工作时用来做锔子和锢补金属器皿,中午和傍晚,小火炉还是做饭的工具,锢炉匠都随身带着干粮,到了吃饭时间,向雇主要些水,用自己的小铁锅就可以烩饭吃。
旧时非常重视锔艺,清代皇宫的造办处即专设有锔艺匠人,负责修补皇家的锅碗盆缸一应器皿。民间富户中,有条件的也会长期雇用手艺好的锢炉匠,在家中做工。据了解,民国时期潍县知名的丁氏家族丁四宅(丁善宝)家,就常年雇用两位技术高超的锔艺匠人,负责私邸的日常器皿修补。而更多的锔艺匠人生活艰辛,四处打工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