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千镇一面”的发展怪圈?如何突出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一直在实践探索。
“我们立足区域优势,加速产业转型,高标准编制了‘一山、一水、两园、三路’的规划蓝图,努力打造陶瓷风情小镇、文化昆仑的新名片。”镇党委书记翟纯乾给出了答案。
转型升级,产业聚集勾勒新蓝图
作为依托资源起步的工业重镇,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昆仑镇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近几年来,该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实施“地下转地上”战略,强制关停了镇内47家“煤井企业”和162家“土小企业”,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全镇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截至2015年底,全镇规模以上企业118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中国名牌2个,上市公司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172个。
走在许家村幽深的古巷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隐隐传来。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许家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机械配件加工专业村,即便产业转型的现在,机械加工户仍达110余户,从业达1000余人。许家村规划了机械加工园区,加工户都搬迁到了园区内。
昆仑镇围绕机械制造强镇和陶瓷文化名镇,规划建设高端装备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平台,吸引周边乃至全区、全市企业向园区集中,扶持发展骨干企业,推动新研发、新工艺和新市场项目,拉长产业协作链条,形成了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和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两大产业集聚区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6%。
为逐步改变产业布局散乱的局面,昆仑镇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企业“退二进三”向园区搬迁。目前,已有德宽机械等6家企业搬入园区,完成投资5.8亿元,2家竣工投产,4家在建。预计全部投产后,将新增产值25亿元,利税3亿元,新增就业420余人,腾出土地110余亩。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顺势而为,打造陶瓷风情小镇
距今8000多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村瓷窑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中国鲁青瓷馆、山东省陶瓷工艺产业基地等都“集聚”昆仑,被誉为“淄博陶瓷五朵金花”之一的淄博瓷厂也坐落于此。昆仑镇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建国后许多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都诞生于昆仑镇。
依托陶瓷产业优势,昆仑镇推动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以陶瓷文化创意为重点,以机械装备产业为支撑,按照“一山、一水、两园、三路”的规划,全力打造陶瓷风情小镇。“一山”就是依托昆仑山,发展以休闲、采摘为主的慢生活运动区域;“一水”就是依托孝妇河,对昆仑段两侧6.88公里沿河道路提升改造,打造以陶瓷文化为重点的景观长廊;“两园”是陶瓷文化创意园和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三路”是在镇境内的张博路、张博路附线、泉王路3条国、省道上,在关键路网节点建设不少于100处的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带,让路人时时欣赏到淄博的陶瓷文化。
漫步在陶瓷文创园内,大师工作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建筑隐藏在绿荫中,依托老厂房、老车间等改建的披萨餐厅、大碾广场,既保留了原有建筑,又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处处充满着创意与创新。目前正在建设陶瓷学院、陶瓷博物馆、鲁青瓷神窑址等配套设施,争取今年9月陶瓷学院开始招生,陶瓷博物馆10月份建成并对外开放,预计年销售收入5亿元,解决就业人口5600余人。
产城融合,构建生态宜居昆仑昆仑镇实施退二进三,对红旗化工
厂、耐火材料厂等8个老企业厂房进行改造,盘活利用存量土地850亩,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截止到2015年,昆仑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6.4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作为省级文明镇,昆仑镇打破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按照“突出特色、产业兴镇”的理念,打造“特而优、小而美”的经济文化强镇。该镇按照高起点规划,先后投资500万元,聘请同济大学、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高标准、前瞻性地编制了《昆仑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和镇区控规,以及产业规划、排水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并按照“西进、东控、北扩、南连、中优”的原则,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区和6个中心社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承接淄川与博山,辐射东西的区域性次中心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房屋建筑的建设,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空间宜居度上。为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昆仑镇投资3.8亿元,实施主次干道“绿化、净化、亮化、功能化、秩序化”五化工程;投资7.8亿元,修建各类道路53.5公里;同时,雨污管道、给排水、电力、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让“小镇故事”充满喜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