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其历史而愈显厚重,一座城市因其文化而愈发闪耀。在山东的中部就有这样一座城市,承载着千年历史,其兴、其衰早已渗入这座城的历史,经济,文化。历史虽然不断向前演进,但文化的脉络愈加清晰,她就是齐国故都所在地——淄博。9月28日,凤凰全媒体成员走进淄博,探寻齐国故风,体会当下鲁韵。
江北瓷都当代国窑
偌大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内,陈列着从一万年前开始的陶器,粗糙而有质感。一走进大厅,凤凰小伙伴就被这群“瓶瓶罐罐”吸引驻足。这里有魏晋南北朝开始烧瓷的窑炉,有本地特色的青花瓷、釉瓷等,不禁让人赞叹古人的艺术美。在历史馆陈列馆内,一件件带着裂痕的瓷器,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一片瓦器,一个陶器,就似乎可以看到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以蹴鞠文化为原型的陶器。
逼真的陶瓷。
据解说员介绍,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瓷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
陶瓷。
跟随着解说员的讲述,来到当代国窑的展厅,看着一套套精美的实用陶瓷,或小巧精致,或质朴典雅,或雍容华贵,凤凰网副总编吴海鹏在现场不禁赞叹道“太神奇了,了不起!”
“小课本大智慧”——课本背后的故事
中国课本博物馆。
当凤凰全媒体成员走进中国课本博物馆时,就被眼前的各种、各个历史的教科书震惊了。博物馆收藏有150多年来中国各时期课本及延续到今天的多媒体、全功能教室,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中国、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讲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150多年间的教科书史,挖掘教育历史的真相和课本背后的故事。
中国课本博物馆。
百年时光,百年课本,百年教育,翻天覆地的变革虽已过去,遗存的教科书却向世人诉说着不可磨灭的教育发展史。中国课本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不是简单陈列,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老课本复活,这里不仅陈列课本和教科书,还举办各类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发布会、书画展,把文化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
鲁商源地周村寻古
下午,凤凰全媒体走进周村大街,体验古代商业街文化,探寻鲁商源地时,恰逢孟洛川第五代孙孟庆钢在周村大街新开了一家“孟洛川”旗袍订制门店,位置就在瑞蚨祥老号里。
孟洛川第五代孙孟庆钢。
凤凰小伙伴走进瑞蚨祥时,孟庆钢袭一身立领中式褂、手提牛皮公文包,带着黑丝圈边眼镜正与人交谈,“‘礼’字左边是衣补旁,右边象形,是跪拜状,中国人重礼,是一种仪式感的呈现,因此礼服自然是华丽隆重。”孟庆钢说着。
就这么远远地看着、听着,似乎已经找到了鲁商的余韵。
穿过丝市街,来到状元府,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三进深院落,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并建有花园和演武场,尽显清幽雅静,又不失温和大气和力量,一切刚刚好。
凤凰小伙伴体验制作烧饼的过程。
凤凰小伙伴跟着讲解员的步伐来到了“周村烧饼”博物馆,伙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亲身体验了一番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面、配方、延成型、着麻、贴饼、烘烤,最后出锅,着实让小伙伴惊喜了自己,“薄如秋叶,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这也许是对周村烧饼最恰当不过的形容了。
凤凰小伙伴在大染坊合影。
据工作人员介绍,明朝中后期周村迅速崛起,逐步发展成为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商业名城。至清康熙年间,成为“天下之货聚焉”的“三齐重镇”。1904年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周村商业更加繁荣,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
傍晚,凤凰全媒体采风团结束在淄博的旅程,经过一天的文化洗礼,不仅为故去的历史感叹,更为当下的文化传承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