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昨日如期举行,现场交易的火热不禁让人想起千百年前的盛况。当时各大港口里聚集着的商船与如今广交会上的人声鼎沸遥相呼应。陶瓷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船陶瓷可换回一船白银”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石湾美术陶瓷厂留下了不少陶艺精品。
作为“南国陶都”,佛山最负盛名的便是石湾陶。在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新中国成立后,以石湾美术陶瓷厂为主要基地,集结和培养了一批陶瓷艺术大师,涌现出了刘传等一批国宝级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和生产了大批陶瓷艺术精品,其中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陶塑艺术最为出名。
石湾陶艺
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石湾制陶已有5000年的历史,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资料显示,石湾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而石湾公仔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左正尧看来,千百年来,石湾陶一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例如清代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石湾公仔从瓦脊等居住、实用性的产品逐渐变成纯粹装饰的产品。
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黄强华也认为,明清时期的石湾陶主要是以瓦脊公仔、日用陶为主,“庙宇、建筑等都需要石湾公仔来装饰,茶壶、碗、水缸等生活必需品也让石湾陶的需求变得旺盛。”黄强华称,随着人们生活、居住习惯的变化,石湾陶从生活用品等逐渐走进高雅艺术品的范围。
变身城市符号 扬名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委托刘传、高永坚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陶瓷雕刻工场,开始了挖掘和抢救传统陶艺,继承和发扬石湾陶艺的组织工作。
1956年春,石湾镇政府决定把零散的陶艺作坊整合,成立公私合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1958年,广州市文化局管辖的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与公私合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石湾美术陶瓷厂并转为地方国营。当时,石湾美术陶瓷厂聚集了石湾最强大的创作力量,三个单位合并时的主要陶艺家就包括刘传、姚志明、庄稼、曾良、刘泽棉、廖洪标、刘炳、梁华甫、廖坚、黄兰书、梁永、霍日增、霍兰、霍胜等。改革开放以后,石湾陶艺得到长足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天津著名艺人“泥人张”的到访和中外艺术家的陆续抵达,让石湾成为艺术交流的一方热土。同时,当地的陶艺家也与外来的艺术家及其艺术理念产生了新的碰撞和交流,为石湾陶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创作出更多精品。
艺术交流促进石湾陶塑影响力
石湾陶艺作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频繁地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如1981年石湾美陶厂在香港举办“石湾古今陶艺汇展”;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刘泽棉陶塑作品展,打破了石湾公仔售价的最高纪录。众多石湾陶艺展览的成功举办,让石湾陶名扬海内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现代陶艺创始人梅文鼎曾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应摩洛哥文化大臣邀请参加在该国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亦于1988年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这些对外交流、展览和陶艺研讨活动,既反映了石湾陶艺在境外的影响力,也推动了石湾陶艺的提高和发展。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介绍他的作品。
相对其他艺术而言,石湾陶艺拍卖市场的开发起步较晚,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湾陶艺在拍卖市场上表现也可圈可点。在2010年深圳艺博会上,黄松坚的《龙之尊者》以336万元成交。2013年,在佛山市政府的推动下,石湾公仔荣登国家级艺术殿堂进行专题展出,刘泽棉的原作《紫气东来》在北京“新月雅集——石湾窑当代艺术陶瓷专场”中经过多轮竞拍,更是拍出360万元,再次刷新石湾陶艺拍卖成交纪录。
打造世界级
陶瓷创新中心
“在石湾河宕旧墟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发现的陶片和陶制用具,可以理解为佛山制造业的‘第一把火’。”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毛伟锋说,石湾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如何让这条路继续深化,是目前正在思考的课题。
对于石湾陶艺的未来发展,毛伟锋向记者介绍了位于石湾西片区的“中国陶谷”项目。上月,“中国陶谷”项目正式启动,并提出打造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目标。
专家点评
结合当下
在传统上创新
对于石湾陶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左正尧认为石湾陶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在传统上创新。这就要求石湾的陶艺家们不仅要继承秦汉造型、唐代情趣、清代瓦脊实用性,还要提升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石湾公仔作为中国传统造型类陶瓷的独特代表,应该在学术上得到更多重视。”
左正尧表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陶艺家们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要具备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底蕴,还要了解时代的特征,这样陶艺家们的创作才能超出工匠思维,上升到学者的高度,从而创造出有温度、有高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