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酝酿而变得更加醇美。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更迭中经久不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着正在时间线上努力奔走的我们。我们的文明,涉及各行各业,广而精,深而有源。其中,手工艺制作的代代流传让我们震惊,传统手工艺作品在当今物欲横流,高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仍旧大放光彩。传统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时代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的最好教材。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面对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冲击,也肩负着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发组成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之下,承蒙关向伟老师的指导,投身于“焗瓷”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之中。
“焗瓷”的发展和兴盛主要源于我国瓷器技艺的高度发展。“焗瓷”技艺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其实,焗瓷的开始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焗瓷”技艺的最初画面是出现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中。正如历史所展现的那样,在当今的河南省仍旧有“焗瓷”手工艺的存在。我国的“焗瓷”主要从宋开始,经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至今已达1000年之久。凭借着手工艺的精湛,在艺术领域里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焗瓷”简单来讲,就是一项瓷器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修复和创作工作。其中包括,基本瓷器,女性装饰品,项链,手链等珍贵物品的修复。同时,“焗瓷”技艺还包括在原有器物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
在我们理解中,“焗”字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焗”在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中,有连接,修补之意,是紧扣“焗瓷”过程而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是对于“焗瓷”技艺最合适不过的描述。在我们的学习中发现,“焗瓷”仅仅从工具上就有颇多讲究,针对不同的情况,配有不同大小剪刀10余把,各类钳子,锤子,镊子多件,不同型号的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另外,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会对于工具进行再改造,达到工具方便和实用的理想效果。
我们的学习从基本的修复工具开始,那便是“钉”的制作。在“焗瓷”技艺中,“钉”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分类也是非常广泛的。钉,作为修补工具的基本单位,一般分为棱形钉,花纹钉和文字钉等。顾名思义,前者的形状为棱形,后两者形状和样式更加丰富,是根据动物,植物,文字的原型创作的钉,可以使修复效果更加美观。钉的取材也十分讲究,一般要选取较好的铜,金,银等作为材料。先将修补条用剪刀剪下,然后修形,用锤子不断修正钉的形状。当然花纹钉和文字钉的制作更加复杂,它还包括设计,雕刻的整个过程。最后要用砂纸打磨,达到原材料本质上亮的效果,更加美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钉的作用发挥还要依靠瓷器上的孔。孔的厚度,孔的角度,都会影响钉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整件修复品能否完成。孔要打到瓷器的三分之二深度处,这个深度可以有效固定钉子,将钉子的作用力发挥到极致。党修复完成之后,修复物品仍旧可以拿来继续利用,盛水的容器在修复之后依旧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焗瓷技艺中的包边过程更是考验一个手工艺者的技术水平,技艺精湛者可以将所包边的厚度与原器物的厚度保持一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焗瓷”不仅过程繁杂,而且对于手工艺者的要求较高。其中精髓也不仅仅如文中提到的一般。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直到完成小零件的制作,都汇聚了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成果。每一件修复品的完成都是我们一锤一刀的积累过程,是时间和人工叠加在一起的深度较量。是从观摩,设计,到简单制作直到作品的最后完成的过程。“焗瓷”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于美学和设计学的另一种积累。“焗瓷”技艺的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领域里对于传统美的继承和创新。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焗瓷”的热爱,所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我们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作为己任。我们坚信,面对传统的继承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还将坚持不断学习和研究“焗瓷”技艺,将“焗瓷”这项传统工艺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