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国古代的“匠师”往往大多都专门从事于一个技艺,很少有两个技艺都兼修的。而在当代,艺术家王建中先生既是一位杰出的陶瓷艺术家,更是一位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开创者。他之所以能在这两个领域驾轻就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除了先天艺术悟性和后天勤奋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
王建中先生早期从事陶艺创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掌握了坚实的造型能力,谙熟材料的性能和工序的流程,而且能机智地把握和处理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度”。
在陶瓷艺术领域,他的突出贡献是对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制品应有的审美功能,给予理论上足够的重视,更在实践中做出了富有成果的探索。被称作“功能陶瓷”或“机能陶瓷”的制品,人们往往强调它们的使用功能,忽视其审美价值,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包括陶瓷品在内的日用工艺品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产品实用功能同时,强化产品的艺术性和审美品格,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大趋势。国际上,从19世纪末期的新工艺运动到上世纪30年代崛起的吸收工业革命成果以促进设计艺术现代化的包浩斯,再到运用新的信息手段推进设计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工艺与设计密切结合,艺术设计因素不断强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国内改革开放之后,工艺产品中的艺术设计水平日益受到业界和广大群众的重视,也验证了这一点。国内工艺设计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不仅是因为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更是出自社会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本身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发展动力。王建中是顺应这一大潮的弄潮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学习陶艺和感悟陶艺,倾心对造型的基本形态和形式美的研究,探寻其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在此基础上,他力图将陶瓷产品的功能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融于一体,使其承载文化内涵和产生应有的社会意义。
他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社会影响大的两件作品,是1983年在宜兴创作的紫砂壶《涡线提梁》和1998年创作的《冷咖啡具》。前者以简练、单纯而完美的造型为特色,从提梁到壶身似天然曲线,圆润中使人感到富有弹性的力与美交织,壶盖上的壶钮和壶嘴的处理,既与曲线提梁和壶身相呼应,又以其别出匠心的细微变化,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后者《冷咖啡具》(由咖啡壶、牛奶杯、糖缸和花插组成的一套咖啡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和获得世界陶艺优秀奨,也是因为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讲究整体组合造型简洁、大方的现代美感,以及各器件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呼应。所有艺术品的形式美感全在整体与细节的结合上,而细节往往是关键。王建中在组具的方形整体中,处理各个不同实用功能器皿的造型细节,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在变化中求和谐,求形象的整体艺术感染力。
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又广泛借鉴外国现代艺术创造经验,致使王建中的胸襟与视野越来越开阔,也增添了他创新的勇气与胆识。他的艺术创新资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和明式家具,也不难看出,他对西方现代极简艺术的有效借鉴。从陶瓷艺术转向玻璃艺术,对王建中来说,最早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有偶然性。但他进入这一创造领域后,经过一段艰苦的学习和磨练,很快被这一神奇的艺术吸引并力攀高峰,也出之于他在艺术上的顽强执着、勇于探索和求新求变的性格。从这一个意义说,他跨入陌生的、极富探险精神的玻璃艺术领域,与他不拘成规、求新求变的性格相合,也有其必然性。
人生能有几回搏?
假如说,陶瓷艺术创作是王建中人生中的第一搏,那么他在国内创建玻璃艺术这门专业学科,全身心地投入这一事业和在这门艺术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升华自己的艺术境界,无疑,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搏击。
王建中除了通过艰苦的实践一步步积累经验外,还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了解和研究欧美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情势与趋向,从中吸取经验,为我所用;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外现代玻璃展览和艺术研讨会,并亲自撰写系列文章,向国内艺术界和广大观众做普及性的工作。
王建中因为有着丰厚的陶瓷艺术创造经验,为他在新领域的作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玻璃与陶瓷同是艺术创造,基本原理是共通的,只是质材媒介和创造工序迥然不同,正如他所说,同时在这两个领域中进行创造是“学科交叉”,而这两门艺术又是“异曲同工”,“交叉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两者思考的所谓同一问题,是如何在创作中追求与人性相关联的真善美,但现代玻璃逐渐从实用功能中拓展出一种新型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主要以其绚丽多彩的形、色、光变幻莫测的交织,承载难以言喻的内在美感,供人们以感情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玻璃艺术释放出来的美,因其材料和制作的特殊性,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艺术一般意义上的美。玻璃在烧成过程中经加热融化,由火焰决定它的形式和内在的意义,极具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充满玄机。它坚硬的质地具有冷峻的性格,同时又具备透明性、柔韧性和可塑性。王建中说,“大澈、透明、火热、冷峻、光韵、律动,这就是玻璃艺术。” 二十年以来,他机智而顽强地把握玻璃艺术的这些属性,使它们得到有效的释放,创造出有文化深度、有视觉感染力的艺术品。
王建中的玻璃作品的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历,他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验;来自他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也来自他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获得的启发,古代先秦诸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尤其是关于大美与美的包容性,关于有与无、虚与实的理论,对他很有影响。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在玻璃艺术创造中,更加领会到这些传统理论的永恒价值。传统艺术中反映远古时代先民们宗教崇拜和对天地人、对生命的虔诚感情的器物遗存,以及富有诗意情致的文人山水画,给他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想象。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和当代艺术也是他参考的对象。他巧妙地运用虚与实、方与圆、形与色的组合;利用实体中的空洞,或扩大视觉与心理的空间,或形成视觉的中心;充分运用和发挥玻璃的透明与清彻,使其与相应的形体、光线相配合,使作品空间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王建中的许多玻璃艺术精品,如《望风云卷舒》、《回声》、《跳动的格子》、《涌泉》、《窗系列之一朝阳》、《禅音》、《宇宙洪荒》、《清风明月》、《元·初》、《抵达》、《苍山》等,都是经过他精心地酝酿、构思,通过玻璃在炉火中的熔炼,又经他适时的识别和决断创造出来的。这些作品传达了多种范畴的艺术美:壮美、优美、平实美、雄浑美、怪诞美、狰狞美……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启发人们认知美无所不在的道理,刺激人们勇敢探求未知的激情,鼓舞人们热爱艺术,热爱创造,热爱生命。
王建中先生已经进入了艺术与人生的新境界。他把制作玻璃艺术视为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他觉得制作这些工艺品能够从中磨练自己的坚持、敢于审时度势和因势利导、享受成功喜悦和承受失败痛苦的品格。对他而言,他早已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艺术中领会生活的美妙,领悟生活的博大精深,也从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他更懂得了艺术美形态的无比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