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新,精通器型结构与制作技巧,他能在一线车滚头、出模具、做样板、 压坯成型制作样品,生产制作高档礼品瓷、艺术精品瓷,这些陶瓷产品突破传统外观造型,以民族元素表现陶瓷之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陶瓷事业发展。他在陶瓷工艺研究和新产品设计方面大展拳脚,独立设计的13PC幽兰茶具,被选为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家政要指定礼品;椭圆杯碟、偏心鱼盘被英国国际科学中心国际高新技术成果认证委员会授予“金皇冠奖”;“金石方圆”餐具被选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宴专用餐具。
匠心感悟:无论做哪一行,或处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应以平心静气的心态去适应环境,做好本职工作;要懂得根据时代的变革、技术的变革,不断提升工艺能力,才能在技术创新中完成更好的“作品”。
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套“金石方圆”的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金黄色的底色,书画装裱的风格,庄严质感尽显大国之风,盛宴重器,甫一亮相,已成经典。这套“金石方圆”瓷器,正是出自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师——刘德新之手。
刘德新从事陶艺工作27年,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制作一套套精美绝伦的陶艺品中。雕模、注浆、打磨、压胚……一系列工序,刘德新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仍在每一个细节处理上都追求完美,不断改进,令器物达到最佳状态。
醉心陶器 苦练陶艺功夫
“陶瓷制品需要经过1200℃-1400℃高温烧制,每一项工序的制作过程都不能马虎,除了要在建模设计上掌握好尺寸,在器型结构上的制品也要制作均匀得当,一旦缺乏要领,陶瓷作品的建模模型必将出现差错。”刘德新细致地解释,对于他钟爱的陶艺事业,每一样都显得那么珍贵。
看着刘德新对陶艺如数家珍,很难想象出在他进入陶瓷制作行业之前当了近8年的拖拉机手。出于对陶瓷艺术文化的喜爱,一有空闲刘德新便捧起书本学习陶瓷知识,还经常帮做一些机械维修、橡胶艺术雕刻等自己职责以外的工作,从中“偷师学艺”。1988年陶瓷城建成投产,给了刘德新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他应聘上了炻瓷厂试制组工作,成为了陶瓷工人。这也成为刘德新与陶瓷结缘的契机。
“刚进入炻瓷厂时,我感觉做什么都难,什么都不懂,特别是设计开发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需要较高的悟性,而我当时并不具备。” 虽然有高中文化的底子以及一些美术设计和机械维修的基础,但在新工作中,刘德新还是感觉吃力。
“刚开始接触就弄坏了好几个模型,好在有师傅的细心指导,不懂就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 刘德新回忆,为了学好陶瓷建模技艺,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向师傅、同事请教,私下练习到很晚才回去。
刘德新的家人也曾经多次劝说他择业,然而刘德新并不想就这样结束与“陶瓷”的缘分。就在他想法即将动摇的时候,刘德新的父亲给予了他一剂“强心剂”。父亲告诫他,做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追求陶瓷工艺梦想的道路,就算咬着牙也要挺过去,只有这样才能熔炼出自己的一套技艺。
凭着勤学苦练,刘德新的技术能力逐年提高,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工艺员,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不少。1998年的一天,他迎来了第一次“独挑大梁”的机会,由于师傅在香港出差,而厂里恰在此时接到一批生产任务,要求车间赶着试制生产样板。刘德新接下重任,对任务重新拟定试制方案:对石膏模型旋制车削,直至抛光打滑,再到滚头车削调校,压坯成型,再到完整毛坯试制出来。当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
“我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慢慢肩上的担子也重了起来,经常加班加点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也时有发生。”回忆起第一次“独挑大梁”的情景,刘德新颇有感慨。
身经百战 探索永无止境
“很多不经意发现的事物都会成为灵感的源泉,我之前制作的高尔夫茶具就是在偶然的灵感中突发奇想,它能代表中国陶瓷工艺文化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朋友,我深感自豪。”经过27年的磨砺,让刘德新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付出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再将手中的材料幻化成一件件陶瓷制品,这让他倍感自豪。
刘德新口中这套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瓷器,是2004年中国第一届东盟博览会的“国礼”,专门赠予外国领导人的。刘德新制作的灵感就是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深圳参加客户的年会,在高尔夫球场的活动上,刘德新一眼就发现了高尔夫球上的花纹,当时的突发奇想,很快他就付诸了实践。一回到公司,就开始着手设计高尔夫餐具,历时3个月终成硕果。
在1999年,刘德新进入了北流陶瓷研究所担任陶瓷研究所设计制样室主任后,他开始在陶瓷工艺研究和新产品设计方面大展拳脚。
“陶瓷造型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要搞好产品造型设计,就要在新工艺、新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陶瓷艺术的价值化和市场化。”这是刘德新进入研究所后最大的感悟。
在2008年,刘德新带领工作团队通过大胆研究探索,取得了降低生产成本的两项突破,不仅在孔匙羹的窑车装载量方面实现了改革,也在陶瓷成型方面提高了一级品量产率。刘德新还通过推行内部工序单价全额浮动的激励方案,将人均收入提高了150%,车间完成新产品生产由32种提高到56种,产能提高了175%。
刘德新不仅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他本人也先后独立设计开发了20个系列餐具,10多个系列茶咖具以及多个系列礼品瓷具,其中多样产品被广西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中国驻东盟十国使馆、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宴指定为专用餐具。
27年来,刘德新从接触陶艺,到熟悉它、了解它、探索它,先是雕模,制作石膏模具,之后再是注浆、打磨、压胚……几乎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无论做哪一行,或处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应以平心静气的心态去适应环境,做好本职工作;要懂得根据时代的变革、技术的变革,不断提升工艺能力,才能在技术创新中完成更好的‘作品’。”这就是刘德新的工匠心语。
言传身教 浇灌百花盛开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德新在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培养着好学上进有陶瓷工艺梦想的人。
当了师傅的刘德新,对于新学徒尽心尽力。“新人刚进场的时候,往往由于心性静不下来,缺乏耐心往往会犯一些错误。”刘德新回忆起自己煞费苦心带出的徒弟梁成伟时,话也多了起来。梁成伟刚刚开始建模学习,不小心将自己劳作一天的建模成果打碎,一气之下又打碎了其他的陶瓷模具。“当时小伟的情绪很激动,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安抚好他的情绪,然后耐心地教授他一些建模、打磨的技巧,不断鼓励他。”
刘德新在实际工作中总以“设计大师”身份言传身教,与老同事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对新来的员工甚至手把手地教,使团队中人人都身怀绝技,独当一面,这也为刘德新所带领培养实战操练的陶瓷研究挣来了集团公司陶瓷艺术“黄埔军校”的美名。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出人才的地方,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的陶瓷研究所也是人才辈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工艺人才,他们将是陶瓷文化传承的接班人。” 刘德新先后输送了谢发芳、黄成茂、吕杰、韦新、甘戈、宋运义、周展军和谢龙杰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亲自培养了近16位专业的陶瓷技术人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