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瓷刻”传承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瓷刻艺术30多年,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在陶瓷这个特殊载体上,创作出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有生命力的人物肖像作品在国家级别展会上打动了专家评委,从2013年参展以来,连续4届荣获金奖。其中《泳坛之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艾琳·国际精品奖。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尚属罕见,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华一绝”“中国人物肖像瓷刻第一人”,他的作品被收藏爱好者和名人争相收藏和订购。
刘金铎在雕刻自画像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用特殊刀具,(金刚石或合金钢),进行錾刻、凿镌,刻划。在釉面形成深浅、粗细、疏密、虚实的点和线,形象地说,它是以刀代笔的绘画,是将绘画与雕刻深邃而完美地结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绝技。由于它技法独特,别具韵味,因此有人称其为“神奇的艺术”!
2013年,刘金铎的作品《乔布斯像》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同年,作品《齐白石肖像》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2014年,刘金铎的作品《泳坛之花》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同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艾琳·国际精品奖。同年,作品《沧桑》在四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中揽回金奖,《乐开怀》则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百花杯”银奖的殊荣。去年,刘金铎又凭作品《湘西妹子》在“金凤凰”大奖赛中再次荣获金奖。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瓷刻艺术传承发扬到极致。
上图:刘金铎作品《湘西妹子》
刘金铎是用纯艺术的思维来进行瓷刻创作的,他的经典原创写实人物作品,如:《泳坛之花》《沧桑》《湘西妹子》《乐开怀》《虔诚》等每一幅无不让人震撼、着迷。同时,他的写意山水花鸟,极具中国文人画之意境,画面清晰,色彩淡雅,观有墨感,触有手感。可见刘金铎的功力之深厚、画路之宽广,完全突破了工艺美术之框定,进入纯艺术的审美范畴,具备了崇高的精神享受这一属性。
他的人物肖像独树一帜,将西画素描语言融入传统的刻瓷工艺中,用自己独创的“游丝点刀法”对人物进行细微的雕刻,所达到的超写实效果;皮肤的肌理,毛发的质感,令照相机自愧不如。更难得的是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神型兼备,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瓷器上活脱而出,刀笔之下,人像的每根毛发都好似充满了弹性,焕发出生命的光泽。
上图:刘金铎作品《腾龙》
宝庆瓷刻源远流长,从清朝开始流传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它源自古老的"剥玉’和"号碗’。清朝末年,因鸦片战争战乱,京师的工艺学堂停办,许多瓷刻艺人流向民间,并分流成南北两派。旧时,民间操办红白喜事,单门单户的餐具瓷碗不够用,往往要向左邻右舍暂借。一来二去,为了不混淆各家的碗具,新碗买回来后就要找师傅"号碗’。为求生存,许多流落民间的瓷刻艺人操起了"号碗’的行当。宝庆瓷刻继承的就是当时的南派瓷刻技艺,目前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宝庆号碗在邵阳地区周围流行,生意火红。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
1985年,刘金铎决心继承先辈的瓷刻传统技艺。于是刘金铎赴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学习了三年美术基础。刘金铎将白胎彩釉的瓷器作为自己雕刻的对象。由于瓷器底胚是白色的,釉彩是深色的。他通过锤子、鐕子、平口刀等工具的轻重掌控黑白灰,从而使瓷器上的作品表现出层次丰富的调子。
自2000年开始刘金铎追随传统瓷刻的发展轨迹,游历大江南北,了解南北瓷刻的特点和技艺要领。北京、天津、山东,每到一处寻访观摩,他都会耐心地向名师和民间艺人学习交流瓷刻经验。有时,遇到守口如瓶的保守师傅,他就购买一些作品回家细细研究,直到掌握要领为止。2002年,历经三年的考察研究,在对瓷刻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后。他确定了自己在瓷刻艺术上的思路与方向,决心将西方绘画手法融入瓷刻艺术,并开始了最艰难的人物肖像瓷刻。
上图:刘金铎作品《乐开怀》
瓷刻与绘画不同,绘画是在介质上慢慢地把色彩加上去,是一种加法艺术,瓷刻则是在瓷器上一点点削减釉彩和瓷质,是一种减法艺术。加法艺术可以进行修改,但减法艺术不行,需要一气呵成,一刀误刻,前功尽弃!创作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是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质坚而脆,对创作工具和手法要求极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量再三,刘金铎开始自制瓷刻工具。他将钢条磨尖作鐕子头,雕刻中途还会停下来自行打磨调整工具。他用三年的时间在不断实践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瓷刀法:“游丝点刀法”,此法可压、可跳、可弹、可提。用这种刀法技艺进行创作,他揉和自己对素描的理解,加以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创作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雕刻语言。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黄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世间无数!中西合璧间,他所创作的人物肖像如三维立体画般活生生地呈现在瓷器上。当中国的传统瓷刻技艺与西方美术的写实手法结合在一起。星火迸发下,瓷刻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在中国瓷刻史上前无古人,在西方美术史上亦是绝无仅有!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梅德韦杰夫》
精细精准。在创作中,受到冷军大师的启发,刘金铎在创作中开始和每根毛发“较真”:“毛发是圆的,而且是弯曲的,受光不同,颜色也会随之变化,绝不能一笔带过。当用放大镜去细看作品时,如果发现每根毛发都能呈现出光影和色彩的丰富变化,那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极品。”正是秉承这样的工匠精神,刘金铎炉火纯青的“游丝点刀法”已媲美画笔,能表现任何绘画能表达的事物。而且宝庆瓷刻在兼具西方绘画韵致美的同时,还具有中国式的金石雕刻之趣,这是西方艺术所达不到的层次。
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达到痴迷的程度时,作品就会美,就会胜出。三十年如一日,刘金铎沉心于自己的瓷刻艺术中,几乎没想过要去各种艺术比赛和展览会争个高低长短。但长年的厚积薄发为他近年来的屡获殊荣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如果把刘金铎的瓷刻人物艺术作品和真实照片对比,很容易发现,这种作品在细节的处理上超过了照片,在肌理分析,立体层次及明暗对比方面,比照片更详细,更鲜明。因为照相机是单镜头的,是从一个角度去表现物像的,而人是用双眼观看物体,是从两个角度聚焦物像的,立体电影就是模仿人眼用两台摄影机拍摄的。刘金铎的人物作品是在载体上展示自己的双眼所观察到的一切。这就是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超凡原因。并且这种超写实作品是带有作者创作情绪的,而照片的情绪多是由观众的体会延伸来体现的。
上图:刘金铎作品《齐白石》
2013年,他的作品《齐白石肖像》获得(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齐白石的孙子齐育文老先生看到作品时无限感叹:“您把我爷爷雕活了,站在作品前,我觉得爷爷就站在眼前一般!”令齐育文所不知道的是,创作这幅作品时,刘金铎参照的仅只是一张从网络上找来的齐白石老人1957年的黑片照片。图片象素不高,照片褪色,甚至有些模糊,已经看不到层次细节。在创作中,刘金铎根据照片中齐白石老人的脸部结构、运用素描表现中块面、立体关系,再度丰富表达了人物的面部骨骼和肌理结构。运用主观创作方法,立体表现人物脸部的皱纹、老年斑和胡须等细节。同时根据人物生平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了齐白石大师的精气神。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乔布斯》
2013年,刘金铎的作品《乔布斯像》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这个奖是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人员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奖项,是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的奖项。
刘金铎坚信,只有把手上的功夫做到极致,世界才会主动跑过来拥抱你。
刘金铎被誉为“中国人物肖像瓷刻第一人”这是缘与他长期艺术创作中对透视、空间、虚实的观察和研究。将二维的画面,通过明暗、虚实的变化,给我们以三维的立体感觉。在他的作品巜泳坛之花》中发挥到极致;女运动员脸上晶莹剔透的水珠,真实得要流下来,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触摸。
上图:瓷刻《泳坛之花》局部
2014年,他的作品《泳坛之花》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金奖。同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艾琳·国际精品奖。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沧桑》
在创作作品《沧桑》时,刘金铎将一部分社会现实意义融入了作品中,《沧桑》的主人公是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位打小工的老人,在此件作品中,老人虽然看上去仍然强壮,但紧锁的眉头、单薄染尘的旧西服和焦虑的眼神出卖了他的坚强。满腮的胡须,骨瘦的大手紧握着挑担,身后那隐而不明倒贴在墙上的“福”字衬托出期望与现实的反差。《沧桑》在2014年四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中获得金奖。
上图:刘金铎作品《虔诚》
刘金铎的写实人物,有许多来自于邵阳本地人,比如《虔诚》的女主角就是位邵阳女子,端庄美丽,优雅大方,气质不凡,你初看她时以为她是在笑,但再看时又会觉得她是严肃的,这是佛境的一种表现,刘金铎把这幅作品当作东方的蒙娜丽莎来打造。让人物内涵具有东方精神世界特有的神韵。
上图:刘金铎作品瓷刻《流泪的奥巴马》
肖像作品形似不易,神似尤难。刘金铎在雕刻每一件作品之前,面对光洁上了釉的瓷器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从不轻易下刀。他先是寻找有关素材,长时间地去研究人物性格、经历、面部特征和细节,有时还一遍又一遍地画素描稿,让要表现的对象先在自己心中活起来,然后才胸有成竹地捉刀,每一刀力度都要精准无误,少有不慎,前功尽弃。
上图:刘金铎作品《一鸣惊人》
在深色瓷器上雕刻,是一种减法的绘画过程,是利用深色的瓷釉和白色的瓷胎,刻到底即为白色,画面不加任何颜料,完全是釉的颜色,耐收藏,数千年不褪色,历久如新。可谓世代传承,致用致美。
刘金铎的成功来自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用四个字来总结他的创作经验:静、思、悟、勤。
上图:刘金铎瓷刻作品
“尽精微,致广大“——不仅是指对技艺最精准的把握,更重要的还是对精神世界最微妙和最宏观的表达吧。愿刘金铎在瓷刻的艺术道路上更“尽精微,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