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恬静,漂亮的双眼闪烁着灵气,今年45岁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身上自有一股艺术家的气息。从小生于陶瓷世家,16岁时,跟随三爷爷施于人教授远赴景德镇求学。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留学韩国,后又在台湾做文化交流4年。2000年她选择回到故乡慈溪。她说,要在这上林湖畔找寻遗失千年的秘色瓷,让“母亲窑”的炉火重新燃起。
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之美赞誉为晚唐六窑之首,其类冰似玉的形容,将越窑青瓷之美推上极致。然而,曾在历史上辉煌上千年的越窑,却随着历史的动荡更迭,逐渐湮灭在传说之中。甚至成为中外陶瓷史学家们所力图解析的千古谜案。秘色瓷,诚如其名,成为青瓷史上最神秘的一章。
“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在法门寺出土前没有人看过越窑青瓷的真实模样外,也没有任何文献具体记载。从瓷土配方、釉彩使用到火候控制,全部都是谜团。”当施珍回到故乡慈溪,走入上林湖畔,她自知此生还有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越窑秘色瓷的复制。
烧制秘色瓷,贵在原汁原味,施珍一直以上林湖、杜湖的泥土为原料,以周边的石材、矿物作为釉料,开始一次次的尝试。一开始,为了研究越窑青瓷,施珍在上林湖畔租了一间简陋厂房,烧窑、制窑,做起了粗活。瓷器是火的艺术,134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即使收集了很多青瓷碎片,但因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烧制的瓷器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度陷入了困境。
加上没日没夜的制瓷烧窑,让她无心照顾家人,那段时间女儿发烧生病、父亲生病住院,自己几次累倒,几次想放弃。“但想到这是自己一生热爱的陶瓷事业,再大的困难都变成了激励自己的动力。”
最终,在无数次烧制失败后,施珍的第一件作品《上林随想》烧制成功。“但对我而言,青瓷之路才刚刚开启。”现在,每一件由她制作出的越窑青瓷都有着施珍的个人符号,釉色柔和淡雅、质地温润如玉。其作品牡丹玉壶春瓶,还入选了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家元首贵宾厅展示。
“越窑是中国的母亲窑,上林湖畔埋有太多越窑青瓷的秘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破解古人的烧制密码,让越窑青瓷随时代发展而新生。”做了29年陶艺的施珍说,真正的匠者,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做到虚心、恒心、细心。“于我,匠心是一种手艺,一种事业,更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