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979年参观郑成功纪念馆留影
最早接触和了解青花瓷是1979年秋天
记不清去了多少趟瓷都景德镇,也记不清画了多少件青花瓷,过去的时光,画瓷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一帧帧如电影般闪过。
我最早接触和了解青花瓷,是1979年秋天。那一年,我陪恩师张志安先生结束了黄山的写生,经安徽到景德镇。
因为恩师早先在景德镇陶院任教,所以我们一到景德镇,很多人到住处看望我们,都是恩师的好友和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景德镇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的王锡良、张松茂、施于人、陆如、戴荣华、李会中等。而后,我们一起参观了当时国家轻工部陶研室等单位。就是这次经历,我被景德镇的青花瓷所深深吸引。
说起我和瓷都景德镇的缘分,其实远远不只如此。上世纪80年代初,陶都宜兴和瓷都景德镇举办美术作品交流展,《景德镇文艺》杂志做了专题报道,刊登了吴冠中、钱松喦、张志安和我的四幅美术作品。
这是我任教之初,作品第一次被杂志刊登,因此印象十分深刻。从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我先后数十次到景德镇从事青花瓷的创作和研究。到景德镇画瓷已经成为我每年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瓷是中华陶瓷艺术的瑰宝,最早源于唐代,元代就已经有大量的青花瓷远销海外。明代之后,青花瓷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青花瓷的色料主要以钴为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经过1300摄氏度的高温还原焰烧成,青花料溶于釉质中,通过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花纹理。青花瓷是单一色料的表现艺术,正如国画中的水墨画。中国水墨画讲究“墨分五色”,为焦、重、浓、淡、轻。青花瓷也讲究“料分五色”,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青花瓷书画装饰主要通过饱蘸料水的笔,在陶瓷坯体上进行绘制,如同国画的纸和墨相互衬托,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青花瓷也和中国画一样,重视“意境”的表现,讲究“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情寓于景”,需要掌握好创作中的规律和意象美的整体感受。意境是有寓意的形象,是可观物象进入艺术家视野后,经过主观思考,使之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和情感,成为意与境完全融为一体的艺术形体。
在青花瓷书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将国画与青花瓷相互借鉴、相互启迪,把坯体当成宣纸来画,通过水分的多少、色料的深浅,运用勾、皴、擦、点、染等笔法,尽情地表现出色料在坯体上的“墨韵”效果。
在长期的青花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得出一些经验。青花瓷书画装饰用笔讲究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要求创作者具有高度的提炼能力,同时也要求作品简练中见丰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蕴高雅、朴拙中显灵巧、天真中含哲理。有的画面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恰到好处,好比一幅灵巧的中国写意水墨画跃然于坯体之上。
陶都和瓷都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为了让二者之间的陶瓷文化更加融合,2013年12月,我在位于丁蜀镇的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开始了在宜兴第一次的青花瓷创作并烧制成功。能在宜兴创作自己的青花瓷作品,对于我来说,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