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全系列产品、全产业链、多元化经营,成为陶瓷企业发展的标准路线图。按照这个发展路线,很多企业越来越“风光”,大有“前途无量”的阵势。
追求发展是优秀企业家的特质,但是像我们企业这样热衷于做大做强也实属罕见。毕竟“做大”和“做强”是两个概念,大量事实也证实了,盲目做大会导致“虚胖”垮掉。像潮起潮落,企业的起起伏伏也很正常,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到不断发展壮大。那些专注本业,把产品做到极致的“老字号”小企业和那些成功打造商业帝国的大品牌,一样能赢得尊重和赞誉。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壮大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等特质,才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
如果论大规模和多品牌经营,没有一家陶瓷企业能够与日化品两大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相提并论,但是这两个企业对于多品牌管理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
这两家公司旗下品牌数量庞大,在给企业带来收益同时也使企业背上重重的包袱,为此他们在增加新品牌的同时也不断淘汰一些效益不好的旧品牌。2013年底, 联合利华首席供应链官在一个研讨会指出,集团当年底前会将其销售的产品削减20%,在2014年底前进一步削减10-20%,集合更多精力发展年收入超过10亿欧元的15个大型品牌,当时联合利华旗下各个品牌的产品数量达到5万。无独有偶,2014年8月,宝洁公司CEO雷富礼决定采取“壮士断臂”的激进策略,宣布计划出售、终止或淘汰至多100个宝洁品牌,以削减成本并专注于最重要的产品系列。
回观陶瓷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部分企业还是一直在进行品牌扩张、产能扩张,很少有企业去裁撤长期亏损的品牌,因为他们会认为,企业变小是一种失败,影响不好,所以才会频频出现那些看似很好的企业“突然”倒闭,欠债之巨超出外界想象的新闻。
另一方面,大部分陶瓷企业在慢慢实现资金积累后会采取多元化经营,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常见的做法。生产瓷砖需要那么多原料,做陶瓷原料一定很赚钱,那就上“熔块车间”;自己做釉料、熔块需要采购原料,那就再上“氧化锌”厂、买矿山、做陶瓷机械……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会投资和主业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如酒店、酒庄、度假村、金融平台等。这些举措本无可厚非,因为企业解决生存问题后都会追求发展,可如果把发展等同于规模扩大,显然是不对的。
最近某产区熔块窑炉大量被关停,就可以看作不重视发展的案例。前几年靠加工赚了钱,本应该投入环保设施,通过环保治理回馈社会并打下发展基础。然而很多老板却拼命去扩张,导致更廉价的竞争,严重透支企业生命力。面对大面积关停整顿的现状,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反思其中的前因后果。
时至今日,陶瓷企业应该学着做减法了。
实施多品牌经营的企业是不是每个品牌都在盈利?对于那些长期不盈利的品牌,是不是不舍得大刀阔斧砍掉?那些刻意推出的“高端品牌”真的达到预期吗?这些还只是品牌经营的问题,最坏结果也只是削弱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还有一些因产业链发展不良导致的问题还会侵蚀企业产品质量,动摇企业发展根本。比如一些陶瓷厂自办的熔块车间,由于自产自销,熔块产品质量低下,瓷砖车间不讲原则迁就使用,损害企业产品质量,也无法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陶瓷企业做减法,并不是简单地砍掉一些品牌那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做减法来为下一步的“加法”准备资源,在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观察行业发展趋势,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对于那些长期达不到预期的品牌或者长时间亏损的品牌,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大部分是应该砍掉的,这样可以使企业更专注。
我们做减法,既要消减品牌,也要削减那些不擅长的领域,比如运输、色釉料,更要剪除那些侵蚀企业健康肌体的“潜规则”。所有的发展都应该以健康为基础,体型庞大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虚胖”,结实、充满活力的企业才会有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