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上,最能引起陶瓷研究者兴趣的课题,莫过于北宋官窑的存在。此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面积发掘汝州张公巷窑,能破解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吗?
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一般以地名命名,唯有北宋官窑,没地点没出处,也没有传世品,文献记载仅有区区14个字“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再加上存在时间太短、制作产品太少、宫廷之外极其罕见等原因,对于其是否存在尚有诸多争议,一直无法确认。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现宋元时期有别于汝窑的全新青瓷器,发掘单位邀请国内外陶瓷专家举行“中外专家学术研讨会”,鉴于出土青瓷的精美,与会专家对其官窑性质达成共识,但对其年代看法不一。
“由于发掘面积太小,目前学术界对于张公巷窑年代和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学说,多数学者认为是北宋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是金代官窑,个别学者认为是元代官窑。”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介绍说。
他说,过去发掘面积太小,从考古学的地层上来确定其年代,尤其是绝对年代,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张公巷窑的年代定得比较宽泛--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学术争议也由此而起。
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现已故)力主“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他直言不讳地说,张公巷窑就是他寻找了几十年的北宋官窑。
出席“中外专家学术研讨会”之后,日本东亚陶瓷学会会长伊藤郁太郎申请到日本文部省的一个科研基金,课题研究目标就是“汝州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为此,他连续5年到河南调查,认为张公巷窑瓷器的釉色、造型、制作工艺等,与宋徽宗皇帝的审美品位是合拍的,他撰写论文力挺张公巷窑为北宋官窑。
因为张公巷窑发掘面积太少,窑炉、作坊等没有发现,一些主张“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的专家持谨慎态度。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张公巷窑出土的折腰碗等器物造型继承了晚唐风格,这在北宋很风行,我判断它应是北宋时期的,但进一步弄清是否北宋官窑还要进一步发掘。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认为,张公巷窑是一个专门烧制御用青瓷的窑址,对研究北宋官窑非常重要。但因为窑炉没有发现,烧造工艺流程没有被揭示出来,现在说它就是北宋官窑还为时过早。
一些专家对张公巷是北宋官窑的说法提出质疑:文献上记载官窑是“京师自置窑烧造”,而张公巷距当时的京师开封200公里之遥。另外,出土器物和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里收藏的清代宫廷传世北宋官窑瓷器对不上号,张公巷窑有可能是金代或元代官窑。
亲手发掘汝窑和张公巷窑两个遗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木森认为,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胳很清楚,张公巷窑距汝窑烧造区仅20公里,近在咫尺,但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却不如南宋官窑。特别是从考古学上的地层关系上来看,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金代官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尽管我站出来反对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感到孤立,但根据考古的文化层和有关文献考证,我还是要坚持张公巷窑是金元时期窑址。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认为北宋官窑并不存在,官窑就是汝窑,因为汝窑的年代也在北宋晚期,皇家没有必要设两个窑址,再说开封没有瓷土和釉料,不具备烧造瓷器的基本条件。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尊重文献记载,北宋官窑在开封,只是北宋开封被泥沙淤积,当时的地面在如今地表7米以下,无法发现线索。
专家相信,随着张公巷窑的大面积考古发掘的进行,这些问题和争议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