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修复的一个大原则是最大程度保证完整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对器物造成二次伤害,所以碎掉的部分尽量都找回来。” ——漆画艺术家 陈锦钦
金属、陶瓷、玉器、玻璃、木头等材质的都能修补,通过精心修补不但让残缺的物品复活恢复实用价值,而且还增添了一种美感。
1
2
3 用糯米糊调和生漆成为漆糊,涂抹在碎片的横切面上,然后把碎片粘在一起,用刮刀磨去多余漆糊,保证严丝合缝。
金缮,一门古老的手艺,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用金来修缮”,历来属于漆艺范畴,也可视作其一个分支,在文物修复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漆艺,在中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期,先人就已经会在木碗上涂朱漆了,考古发现的这只木碗“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和漆相同”。虽然漆的使用历史久远,但是《考工记》之类的古书上却没有“漆工”的记载,这是因为髹漆是古代百工都要掌握的技艺。
漆的黏性大于AB胶,硬度超过水泥
漆画艺术家陈锦钦的工作室藏身在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一进工作室就见到台子上摆放着一大堆各种造型的陶瓷,几只茶杯上有几道蜿蜒曲折的金线,打破了单一的视觉效果;另外几只大点的碗,碗沿部位都被补了几块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补丁,颜色是浅黄色,“这个还没完工,接下来要在上面做漆艺造型。”除此,还有几只残缺的碗和盘放置一边,静静地等待被施加“手术”。
金缮,古人都是作为一种实用工艺来使用的,“金属、陶瓷、玉器、玻璃、木头等材质的都能修补,通过精心修补不但让残缺的物品复活恢复实用价值,而且还增添了一种美感。”陈锦钦说,金缮是利用了天然大漆的黏性,在残破处进行粘连,“注意一定要用生漆,漆的黏性大于AB胶,硬度可以超过水泥。”
既然金缮离不开漆,那么首先要了解漆为何物。生漆是从漆树上采集、未经炼制的天然漆液。漆树原产东南亚,比较而言,中国所产生漆强度和光泽较佳,贵州毕节、湖北毛坝、四川城口和陕西安康是我国四大名漆产地,“天然生漆呈乳白色,含有水分20%-40%左右,里面有杂质,经过过滤能得到精制生漆”,陈锦钦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一盒生漆展示给记者看,他说生漆极易氧化,果然不一会就变成了褐色,“所以要密闭存放。”
同是修补术,金缮与锔瓷有何不同?
金缮跟另一门古老工艺锔瓷很像:“二者都是修补,让器物恢复完整,”陈锦钦说两种工艺各有千秋,非要比较的话,“我认为锔瓷对器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为要铆钉子上去,所以一定要在器身上钻两个孔才行;也正因为有了铆钉,所以受力大于金缮修补,结实度高一些。有些用漆修补的器物时间长了,可能还会开裂。对于一些薄胎器物,锔瓷可能不适用,此时就要考虑金缮。”
陈锦钦的漆画有很深造诣,对漆的语言早已了然于胸,并且能自由发挥,“比起漆器和漆画,金缮简单很多,它只是我业余的一个爱好,也可以看做漆画制作的延伸,平时多是帮朋友修补一些古玩、陶瓷等,并不以此为专业。”陈锦钦指着一只修缮完好的紫砂壶说,“这个是一个画家朋友的定制紫砂壶,壶底摔掉了两大块。金缮修复的一个大原则是最大程度保证完整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对器物造成二次伤害,所以碎掉的部分尽量都找回来。”
陈锦钦说,金缮第一步是清洗,像这个茶壶比较简单,用家里的清洁剂洗就可以了;一些比较难洗的陈年污垢可能要用到机器或者用草酸泡,才能洗干净。
调漆糊粘补碎片,再放荫室阴干7-10天
清洗后的器物可以晾干也可以用微波炉烘干,这个时候就可以调漆糊了。“先调糯米粉,面粉或者米粉也行,加水混合调成糊状。在日本传统的做法是先蒸糯米饭,然后把饭粒捏碎,再滤汁,制成米糊。接着,按照1 1或者2 3的比例,加入生漆,有时候生漆会稍微放多一些。”陈锦钦说,调漆糊虽然听上去简单,实际操作却要凭经验,虽然“漆无水不干”,但是水多了漆糊太稀,水少了太稠,“太稀了,就要慢慢调,让里面的水分蒸发出一些来。”
用这种漆糊把紫砂壶破损的地方粘接起来,干透后有非常大的粘结强度,甚至超过环氧树脂AB胶,并且耐水耐磨。“用毛笔蘸取漆糊,均匀地涂在破损的切面上,然后把碎片粘上去。”陈锦钦说,多余的漆糊会溢出来,不用理会,拼接好后再微调,一定要保证壶的两片是严丝合缝的。可以用刮刀刮掉溢出的漆糊,然后再轻轻地刮过来刮过去,感觉很顺畅,没有任何挂碍感,就行了。
为了保险起见,涂完漆糊后,再用纸胶布粘在外面,接着放到荫室中晾干,阴干条件一般是温度为25 以上,相对湿度为75%左右,需要7-10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