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铜器大量使用,商代陶器迅速脱离了礼器的范畴,但作为实用器,商陶器却几乎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最优秀,而原始瓷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也开创了全新的陶瓷器发展史。
商代陶器使用的材质主要为灰陶,其他重要的品类是印纹硬陶和白陶及原始瓷,也有少量红陶。
商代陶器的器型类别基本等同或者接近青铜器礼器,似乎是青铜器的简化版。当然,严格意义说,应该是青铜器器型基本来自陶器。对于我们已经了解了青铜器的朋友来说,陶器器型毫不复杂,更简单。
商代陶器的纹饰大多采用简单的铉纹等甚至素面,一些较为精致的器具采用模具拍印的方式添加兽面纹等或者密布的兽体纹的简化纹饰及其他传统陶器纹饰。
商代陶器大多器型相当规整,原因是采用了快轮等更先进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商代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形成了独立的陶器作坊,更专业。例如有专业制作灰陶作坊,而灰陶作坊还分砂质灰陶作坊和泥质灰陶作坊。由此可见,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是不可分的,当然,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历史的进步。
---灰陶饕餮纹罍,商中期,河南郑州出土,高31公分
此器为细泥灰陶制成,泥质灰陶器一般制作装盛器,例如罍、尊、簋、豆等
器颈肩部及圈足饰铉纹,一般为快轮上直接刻画;器上腹部饰一圈兽面纹,为磨具拍印方式制作。
整器非常规整,表面磨光,实用的同时追求艺术之美,是商陶器的典型代表。
---灰陶夔纹斝,商早中期,河南郑州出土。高27.1,口径16.2公分
泥质灰陶制作,器型及纹饰与同时期青铜器几乎难以区分。
青铜器是商人核心的礼器器物,但青铜器成本极高,包括原料难以获得,工艺复杂等,所以并不能成为主要的实用器,酒器、食器、水器等实用器仍然是陶器为主。
---灰陶鬲,商早中期,郑州商城出土,高26.7.口径22公分
砂质灰陶器,鬲、甗等需要经常火烧的器具大多使用砂质灰陶。
此器的纹饰也非常典型,器身拍印绳纹纹饰,颈部和足部加附加堆纹,起加固与装饰作用,堆纹的形状和作用和青铜器扉棱类似,也是明确的传承关系,只是在纹饰更加复杂化的青铜器中,扉棱融入纹饰中的的装饰作用更加明显。
---白陶豆,商中晚期,河南郑州出土。高13,口径22.5公分
白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后期经龙山文化,至夏,都有烧制。商白陶制作承袭夏工艺,又有所发展,在商早期就开始出现,到晚期,则达到了鼎盛期,安阳殷墟有较大数量出土。
相比前期,商白陶器器形更多样,制作更规整,纹饰更精美,是古陶历史中的精品之作。
商之后,西周时期,白陶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用同样材质为胎体的原始瓷取而代之。
---印纹硬陶鸭形壶,商中晚期,上海博物馆馆藏,高10.1,口径7.5公分
印纹硬陶出现在商早期,流行于商中晚期,其两大特点:
第一,材质是由含铁量较高的瓷土较高温度烧制,故胎体坚硬,不透水,颜色一般成紫褐色或者棕色、蓝灰色等。
第二,这类器物创烧应该是在长江以南,东南沿海一带,所以部分器形相比中原常见传统陶器及青铜器器形有所变化,多了一些特色,例如这件上博的壶,鋬的形态就很别致。
这类器物的纹饰特点也是多用铉纹和拍印的密集纹饰。
印纹硬陶器是原始瓷器的雏形。
---原始青瓷尊,商中晚期,上海博物馆馆藏,高18公分
这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大敞口,整体造型简洁明了,曲线生动;通体施青绿色薄釉,釉色均匀,光泽柔和;此器轻叩,声音清脆。
原始青瓷以高岭土为胎料,烧制温度在1000~1200度,故胎体紧密,坚硬,表面施釉,则更利于使用,不透水,且显示出如玉般的细腻质感,故从一出现,就受到商人们的追捧,从原始瓷出土遗存看,分布面光,且大多制作高规格的盛器,而各地出土器物器型大都类似,显示烧制窑口是集中的。
原始青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一次飞跃性的进步,事实上,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原始瓷碎片遗存,但并没有普及性出现,只能作为个例对待,而商的原始青瓷,传播长江、黄河流域,甚至直达南方的广东,并为之后周代的原始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