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生活中,下面的场景,想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场景1:
同事小A,经常上班迟到。
对此,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威逼利诱、扣工资……十八般手段你都用过了。
然而,小A每次会按时上班几天,然后又开始经常迟到。
如此循环往复……
场景2:
周末,女儿和同学相约出去玩。
出门之前,她明明答应了在晚上10点前回来。
可直到凌晨才回来。
过了几天,又是如此。
唠叨了,管了,骂了,只差动手打。
然而,再过几天,还是如此……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也是很无奈呀。
对此,很多书会教给我们“沟通术”——即从沟通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今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冲突”的角度,来深挖下其背后的原因。
让你惊讶的“关键问题”
以上述场景1为例,我们采访一位房地产老板,看看他是怎么回事儿。
《关键冲突》
“在前台工作的那位女士上班总是迟到”公司老板说。
“你和她谈过这个问题吗?”你问道。
“都不知道谈过多少次了”
“那结果呢?”
“她会按时上班几天,或许是一周,然后又开始经常迟到。”
“那你对她怎么说?”
“我告诉她不许迟到,我讨厌别人迟到。”
这个案例能充分说明出色的问题解决者和普通人处理问题的区别。这位老板敢于直接面对犯错误的前台员工,这―点说明他还不算糟糕的管理者。不过,必须重复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事实表明,他离优秀管理者还有一定差距。
采访继续:
《 关键冲突》
你说道:“很明显,员工迟到是引发你关注的事实,你和对方讨论的也正是这件事。但是 这里面还有更深入的问题吗?”
“我也说不准,我没想到这件事会如此困扰,通常情况下迟到行为不会让我如此气恼。”
“你是不是因为迟到现象的升级而气恼呢?那倒也不是。”对方有点犹豫。
你接着问道:“当你感到非常气愤,很想对家人、同事或好友抱怨问题时,你会怎么说?”
这个问题好像提醒了对方,他激动地说:“ 我最受不了的是她在利用我们的朋友关系。她是我的邻居,以前帮过我不少忙。现在她不肯 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是因为她知道我们是朋友,而我不会处罚自己的朋友,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瞧!这才是这位地产商真正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他之所以对对方的每次迟到行为感到气恼,是因为他一直都没有解决困扰自己的真正问题。
换句话说,前台的迟到行为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利用朋友身份占便宜这个问题才是冰山本身。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有时,人们费尽心血、竭尽全力去试图解决“对方的违反承诺行为”。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的原因在于:方向 (或目标)错了。
俗话都说:打蛇打七寸。
找到“蛇七寸”,也就是“关键问题”,才能“精确打击”。
那么,如何找到“蛇七寸”的“关键问题”呢?——我们来学习《关键冲突》中的“CPR思维”。
CPR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不但能帮我们确定“核心问题”,而且可以消除我们重复做无用功的问题。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1) C思维
问题初次出现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内容(Content),即发生的事实。
正确栗子:
“昨天你在午宴上喝多了,神志不清,大声叫嚷取笑客户,让公司丢尽了脸面。”
——问题的内容只和单独的事件相关,它关注的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
错误栗子:
“你昨天的表现太蠢了,你还能更蠢吗?”
“excuse me,你在说什么?我不明白”
“你自己好好想想!”
“……”
——这样的对话中,并没有提到明确的事实,对方自然一脸懵,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2) P思维
当问题第二次出现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模式(Pattern),即重复发生的情况。
假如:你的老板每次开会都把你的议题放到最后讨论,结果往往是草草收场或完全跳过,对此你已经和她提过一次了。今天又出现了同 样的情况。对此,
错误栗子:
你对老板说:“老板,今天你又把我的议题放在最后讨论,结果因时间不够,导致草草收场,我的议题没有充分讨论。我希望下次能给 我预留充分的时间。”
老板答:“会议日程总是排得很满,你要识大体,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问题。”
——这里采用的是前面C思维:关注事实。
如果是初次出现的话,是OK的。然而现在已经是第二次了。你要关注的目标不是今天这次会议 (即内容问题),而是对方长期形成的模式。
正确栗子:
你对老板说:“这可是第二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了,你答应过这种事不会再发生。对此,我很失望。”
——模式表明问题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一旦重现,问题实质便会发生变化。频繁而持续地违反承诺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行为预测,最终 破坏他们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3) R思维
当问题继续发生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关系(Relationship),即这样做对我们之间有什么影响。
假如:你的合作伙伴经常不在线,于是,每次沟通联络都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因为不能及时回复,导致工期大幅延迟。对此,
错误栗子:
“昨天你又不在线,这已经是第N次了”——C思维:关注事实。
或者:
“昨天你又不在线,太令我失望了”——P思维:关注模式
正确栗子:
“这件事开始对我们的合作关系产生压力了。我必须不断催促才能保证你在线,我不喜欢这样做。我担心你已经不再值得信任,无法担负你承诺的责任。"
——这种问题强调的不是对方再三令你感到失望的事实,而是对方一系列令人失望的行为已经让你对其失去信任。
结束语
通过上面C、P、R三种思维,我们学到了:所谓的“蛇七寸”,可能是事实、可能是模式、还可能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