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后司岙瓷窑址考古现场
志愿者邹志华在拍照
昨天上午,“海丝·寻踪”系列活动中,宁波海丝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了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瓷窑址考古现场。该考古项目入选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次确认秘色瓷的产地就在此处。湖边山坡上布满了碎瓷片,发掘现场数个大小不等的探方里,考古人员正在骄阳下清理碎瓷。有志愿者形容现场“非常震撼”。
满山瓷片
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上
以前,越窑秘色瓷的模样只能从诗句中品味。直到上林湖后司岙发掘出了秘色瓷的一些残件,与西安法门寺地宫等地的考古过程中出土的瓷器形制相同,可以相互印证,确定了它们产自越窑。后司岙自晚唐时期开始烧造秘色瓷,唐末五代初走向兴盛,五代晚期逐渐衰落。这里的山坡上、正在进行发掘的探方内、树木根部等处,布满了大量碎瓷片。志愿者们乘轮渡到达发掘现场后,几乎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上。
“越窑是宁绍平原一带,唐宋时期及其以前诸多青瓷窑场的总和。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在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瓷窑体系。”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馨月,在现场为志愿者们讲起了脚下瓷片的前世今生,“越窑是唐代的贡窑,产品供应皇家、官府,也会向民间销售。”张馨月说道,“我们现在发掘的是当时的废品堆积地,因烧制失败等原因,一些残品、次品就被丢弃在这一带。窑炉和作坊区我们因为发掘完毕,已经把它保护起来。”发掘时间起于2015年10月,持续到今年1月,“因为五年发掘计划还没结束,所以我们想把研究做得完善点,从晚唐一直到五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再到北宋时期的窑址,还在继续发掘。”
远渡重洋
越窑曾有大量瓷器出口
张馨月介绍,浙江的古代窑址都是沿江、沿河而建,依赖水路运输,毕竟不便于陆上运输。“整个上林湖周边都是窑址,大概110处,可以看出当时产量非常大。越窑的瓷器,可以通过水路运往宁波的港口并出海,往北还能通过大运河运往国内其他地方,水路交通非常便利。”
20世纪末印尼附近海域的黑石号沉船,以及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瓷器。根据形制和烧制工艺等独有特征判定,其中部分产自越窑。“可以肯定,当时越窑瓷器不仅内销,而且有过大量出口。黑石号的越窑瓷器,可以确定是晚唐时期直接从海上出口的。”
浙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制瓷业的中心,先秦时期在德清的原始瓷,汉六朝时期上虞曹娥江流域的早期越窑,上林湖唐宋时期的越窑,宋元明时期瓯江流域的龙泉窑,都在沿江沿河。而灰胎、薄釉的越窑青瓷特点鲜明。“包括匣钵、垫饼、瓷质匣钵涂釉等一些独有的发明,促进了越窑瓷器的更新换代,也促进了秘色瓷的产生。”张馨月说,“越窑对后来的汝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惜的是,南宋早期之后,因为朝廷政治、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原因,越窑逐渐走向没落,最终荒废。“今明两年,我们会对几年来发掘的材料进行整理。有很多未知可以从整理过程中揭示。”
【观后感】
八旬“文保狂人”感慨
上林湖对海丝之路贡献很大
被网上图片吸引而来的邹志华,到了现场以后不停跟张馨月和其他志愿者探讨关于越窑的问题。“以前在网上看过图片,一片碧波的湖,岸上很多青瓷的碎片。今天来到现场特别震撼,看到现场很多考古遗址,听完讲解以后收获很多。”邹志华表示,作为大宗商品,瓷器与茶叶一样,很早便远销海外。“对于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有了非常立体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队伍中,有一名八旬老人特别显眼。顶着炎炎烈日,他仍专注于脚下破碎的瓷片,更时不时地向年轻志愿者们讲解越窑相关知识,他就是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
“这块窑址我是第一次来,很激动。附近的荷花芯窑址我来过十多次,那里大部分都已经破坏了,这里的窑址保护程度特别好,现在是封闭的,希望以后能够让更多的市民来参观。而且,后司岙窑址入选了‘2016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这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契合。”杨古城多年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对于弘扬中国宁波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贡献,对于中国瓷器的历史,都非常有研究意义。对广大市民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光是书上写、嘴上说,它是靠大量的实物来印证文字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