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石湾公仔人物塑像 石湾公仔人物塑像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陶瓷艺术品在唐宋时就已开始生产,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
明代以后,种类和题材则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等等。百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传神的体现。例如清代末年就出现过以欧洲侵略者的形象作为外部造型的尿壶,以表达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社会思潮。因此有人称石湾陶塑题材“堪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方圆几公里的小镇有陶瓷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从事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为推进历史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的石湾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人们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石湾公仔”。“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陶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藏有石湾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铭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数,且多为精品。
石湾陶艺一直是石湾窑赖以维持的经济来源的一脉支流。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器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充其量不过是石湾窑的锦上之花而已。从来没有人去记录石湾窑每年生产若干万个瓦煲的数字,但石湾陶艺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们珍藏起来。它的“瘦骨仙”“弥勒佛”以至离奇古怪的“金蟾”、“福狮”都令人念念不忘。“石湾公仔”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积淀。即使以后石湾陶业进入了未来世界时期,人们知道的、记得的、怀恋的仍将是它的陶艺。
陶艺历尽千百年后,逐渐分门别类。出现了人物神仙类、鸟兽虫鱼类、山公亭宇类、瓜果器物类以及建筑花脊类。
中华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不断有新的陶瓷生产基地崛起,石湾过去发展的许多优势已不明显。有资料显示,石湾陶瓷行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石湾的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显,特别是近距离的廉价的优质黑泥和低温瓷。
面对这种现状,“中华陶”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要想让“石湾公仔”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就是必要进行改革,把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到石湾公仔这一传统工艺品里,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观和品位,更能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中华陶”携手众多陶艺美术大师,将石湾公仔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相信经过“中华陶”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打造全新“石湾公仔”必将;把石湾陶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新的时尚潮流。
2007年2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石湾陶瓷》特种邮票一套2枚及小版张1版,2枚邮票分别采用一代陶艺名师潘玉书的作品《踏雪寻梅》和《昭君出塞》。
藏品信息
【藏品名称】石湾陶瓷小版
【邮票志号】2007-3
【邮票版别】影写
【发行日期】2007年2月3日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陶瓷作者】潘玉书
【设 计者】任国恩
【责任编辑】陈静艺
【印刷机构】北京邮票厂
【交易代码】202020
《石湾陶瓷小版》的2枚邮票分别采用一代陶艺名师潘玉书的作品《踏雪寻梅》和《昭君出塞》,可谓是双重艺术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