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峰:穿越隋唐,掀开井陉老窑瓷的盖头
见到孟繁峰,是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院内的一座小楼里。课题组一行五人进去,显得办公室有点局促狭小。他说他已经退休。但他依然从事着井陉窑的文化考古研究工作。他曾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博研究馆员。他结缘井陉窑,可谓一次奇遇。
1989年,孟繁峰到井陉县做文物普查工作,他在住处附近散步时偶然发现了古代瓷片。这令他惊喜万分,他意识到地面下埋藏有不为人知的古代窑址。1993年,孟繁峰带队,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面积庞大的古代窑址,出土了部分精美的井陉窑完整器和大量瓷片。之后,又有计划地发掘了几次。共发现隋至元代的古窑址12处,据考察面积超过河北其他三大窑口。但出于各种条件限制,目前尚不具备系统发掘并建立古代窑址博物馆。为此,孟繁峰很是遗憾。他一手发掘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历代井陉窑精美瓷器,但如今只能锁在仓库里,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井陉瓷。
2000年,耿宝昌先生得知井陉窑发掘出一系列的精美瓷器和发现独特的戳印填彩工艺后,便来到井陉县调研。孟繁峰见证了耿老对井陉窑的高度评价,从此,被历史云烟掩盖千年的井陉窑一跃进入河北省四大窑口之列。这是耿老提出来的。孟繁峰激动地说。他非常敬佩耿老对古代陶瓷的高度理解和长远目光。虽然井陉窑文化的传播还需更进一步加强,尤其井陉窑瓷器的复烧任重而道远,但毕竟井陉窑与磁州窑、邢窑、定窑并列,成为河北省古代重要窑口的代表。这是历史和人物因缘聚合的结果。孟繁峰依旧热情不减当年,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精力投入井陉窑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中。
孟繁峰作为一个多年研究老窑瓷的学者专家,强烈呼吁相关机构和部门一定要有规划地保护好地面下埋藏丰富的古窑址,尽快建立古窑址保护区。并希望每一个井陉人,尤其是有能力有资源的机构和个人,加强井陉窑文化的研究,由此而带动井陉窑瓷器的复烧和传承。
田旭光:带着你的美丽,带着你的热诚,乘上我的快车
在旭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致力于井陉老窑瓷文化传播事业的田旭光先生。
我是曲阳人,为什么对井陉老窑瓷感兴趣,这要从我们河北的老窑复烧产品一次国外展说起。那次展,河北四大老窑口瓷器,唯独少了井陉窑的。于是我就琢磨怎样复烧一批井陉窑瓷。2013年,我开始在孟繁峰老师指导下成立了一个井陉老窑瓷传承团队,有考古指导的,有研究器型的,有研制釉色的,经过一番努力,烧制了一批成品。
田旭光是退伍军人出身,给我们介绍时,言语间透出一股退伍军人的热诚与干练。
他给我们介绍展柜里的烧成品,介绍露台上的炉窑。
我主要是做文化产业的,任务是把平台搭建好,为河北老窑瓷乃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一个好的穿针引线人,让河北的名优特产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玻璃展柜中摆放着河北四大窑口的非遗传承人、制瓷大师复烧的精美作品。
他还领我们参观了石雕、泥塑、剪纸等其他非遗传承人的作品。
在田旭光的书桌上,有一幅他刚写完的书法“精气神”。
一位儒雅的文化传播者在呼唤:带着你的美丽,带着你的热诚,乘上我的快车来。
李怀林:我家门前有宝贝,一朝识得,半生结缘
李怀林原是井陉北横口村的党支部书记,前些年,他招待结识了省城考古专家孟繁峰带领的井陉窑探查队,跟随专家们发掘老窑址并捡拾碎瓷片,在学习实践中,他逐渐了解到井陉窑文化,并爱上了这行。
以前,他爱在河滩中捡拾当地奇石,考古专家走了以后,他又多了一个爱好,捡拾碎瓷片。
每天早晚,除工作之余,他都不忘捡拾瓷片。哪里有建筑工地,哪里被水冲击,他都及时地赶到,抢救性地捡拾一些暴露在外的带着历史记忆的瓷片。
捡拾回来后,他都会标明发现时间、地点和装饰工艺,清洗归类,贴上标签。若有不懂处,待专家再来时或他专门到省城时进行请教。
日积月累,李怀林已积累井陉老窑瓷瓷片数万片,他都仔仔细细装在白色塑料箱中,足有500箱。
李怀林专门领我们到他的老家北横口村的老宅,看他收集的各个朝代的瓷片。
院里满是石头,屋里满是瓷片。
李怀林一一向我们介绍他的宝贝,尤其是老窑瓷片。这是唐代白瓷,这是宋元的戳印填彩。这是点彩,这是兔毫、油滴、茶叶末。
一箱,又一箱,每一箱都有明晰的标签,甚至有的箱里每一块瓷片都标有地名。
他一口气打开十多箱瓷片,真是让我们目不睱接。
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瓷片标本经常被省城的专家借去研究。
他现在一家企业负责园林工作,每天下班都雷打不动地去捡瓷片,夏天雨水冲刷出的瓷片多,他更不会放过这个好时机。他的理想之一,是先在自己县城的家里建立一个井陉窑瓷片艺术馆,让更多人感知井陉窑文化的魅力。(文/生龙 李田玉 摄影/王牧)
李怀林领着课题组一行到南横口村查看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