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窑—谢华大师工作室,学生正跟随中国工美大师谢华学习潮州手拉壶技艺。
韩山师范学院坐落于潮州市韩江之东,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美誉。这所在粤东乃至全省以“师范”闻名的高校,实际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理工特长,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独特。
近日,笔者走进这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探秘校市融合、产业共建之道。
“3+2+2”创新非遗人才培养
暑假前夕,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陶瓷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上,来自全国主要产瓷区、11所职业院校的110多名陶瓷类专业选手同场竞技。韩师代表队斩获一二三等奖若干项。
在陶瓷器型设计竞赛项目中,高职一年级的吴铭泓荣获一等奖。对于吴铭泓而言,这是一次殊荣;对于潮州这个“中国瓷都”而言,获奖背后“3+2+2”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为重要。
潮州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5项之多,一些项目如潮绣、潮州木雕、枫溪瓷烧制技艺等市场前景良好。当地的非遗保护与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后继无人。
传统学徒制的传承方式日渐式微,另一种传承方式则是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但因培养周期长,即使是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也难以胜任。
近年,韩师开始牵头一项关于非遗人才培养的省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2013年,通过与中职学校合作,以部分非遗项目为试点专业,韩师着手构建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3+2+2”培养机制。
所谓“3+2+2”培养机制,即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后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阶段学习2年,之后通过专升本考试再进入本科阶段学习2年。这一模式解决了原来各个学历层次不能贯通的难题,延长非遗人才的培养周期。
与工厂里的同龄人比较后,吴铭泓发现自己已从韩师的创新机制中得益。除了更长时间的基础学习之外,他还参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与韩师合作开设的大师班。
事实上,非遗大师班在韩师已开设多年。2015年,韩师在产品设计、美术学、服装设计、烹饪与营养教育等与非遗相关的本科专业开设非遗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授课。目前,学校已开办陶瓷艺术、韩窑、潮菜、潮绣、潮州剪纸5个大师工作室。
于是,一批批高级技术人才从韩师诞生,他们既具备良好文化素养、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设计创新能力。
双管齐下,学生专业技能迅速提升,在省级以上非遗相关技能比赛中获奖41项,国家级金奖频现。
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前景广阔。“目前,潮州手拉壶市场还处在萌芽、打基础阶段,未来将迎来爆发期。”除在韩师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手拉壶非遗传承人谢华也在自己的工作室开班授徒,但他认为“高校+大师的培养方式才是可持续而且最科学的”。
“扶优扶特扶强扶需”
助力潮州特色经济
一堆堆废瓷被铲进机器里,经过一系列加工,最终成了流水线上一个个洁白的马桶。这是每天在潮州绿环陶瓷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环公司”)发生的场景。
潮州是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卫生洁具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业发展迅猛的同时,相关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瓷土资源被过度开采,优质瓷土大量消耗;另一方面,大量的陶瓷废品被作为工业垃圾乱堆乱放,造成道路、堤围两旁及河道陶瓷垃圾泛滥成灾。
绿环公司这类可变废为宝的企业,既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减轻环境压力。其生产技术已颇为成熟,甚至佛山、景德镇等地的同行都竞相来考察学习。
事实上,绿环公司的技术甚至公司本身的组建都与韩师有着莫大的关系。
早在2002年,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现为韩山师范学院陶瓷研究所)便已开展废瓷回收利用研究,并于次年联合相关企业,成立绿环公司,并斥资建设“陶瓷废渣回收利用”项目。
“加入废瓷制作而成的卫生洁具性能更好。作为原材料,废瓷的加入量可达30%。”陶瓷研究所所长邱伟志是这一技术的主要研发者。该技术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韩师,这类的应用型技术研究并不鲜见。
发光陶瓷应用前景广泛,已试验成功即将进入转化阶段;高温梯度炉为陶瓷企业省下大笔试验费用;研发新型陶瓷材料及特种陶瓷、新型色釉料……这是韩师材料与工程学院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
2010年以来,韩师承担与陶瓷和材料相关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近90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项;6项发明专利成果在企业实施转化;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近10项。
日前,韩师党委会决定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在韩东校区成立陶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未来,韩师将聚焦潮州陶瓷产业及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平台两基地”,包括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先进陶瓷材料及工艺研究基地、陶瓷及非遗人才培养基地。这将进一步推进韩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
“扶优扶特,扶强扶需。”韩师助推地方经济的方向正是源于此。
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全链条长效机制促转化
如今,在助力地方经济方面,韩师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学科—平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长效机制。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韩师成功打造出一批特色学科和优势平台。
韩师拥有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核心的学科专业群,如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等,实现了学科专业群与陶瓷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依托特色学科,在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的同时,众多重量级平台资源也在整合。
8月3日,潮州市政府与韩师共建的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广东省日用陶瓷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材料研究所、陶瓷研究所、陶瓷设计工程高技能人才实验实训基地等重要平台均聚拢其中。
这些平台正在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为陶瓷行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据韩师材料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少敏介绍,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先进功能材料(低维光电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同时,结合地方陶瓷产业的结构及特色,针对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科研平台已有,企业有实际需求,关键是人才的对接。如何鼓励科研人才投入到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潮中,韩师搭了不少“桥梁”。
近年来,韩师着力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技术开发、联合攻关、共建基地、战略合作等产学研活动中设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与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成立产学研联盟(或技术创新联盟),将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点对点式向网络式转变。
在韩师,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师可以申请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离岗期间,不仅保留人事关系,还享有参加职称评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同时,韩师也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
韩师还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规定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纵向科技成果从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80%的比例用于奖励;横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高达90%。
此外,韩师还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以项目的形式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观察人士表示,全链条长效机制日渐成熟,韩师与潮州校市融合、携手产业共建之路将逾走逾宽,未来将有更多共荣之道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