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艘沉船模型、300余件外销瓷集结登场
去朝天宫探秘古代“海丝沉船”
图为从沉船出水的文物。 本报记者 冯芃摄
出水15万件瓷器的“哥德马尔森号”沉船、亚洲最大沉船“南海I号”、十余件元青花瓷器……昨天上午,“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多功能展厅开展。此次展览由南京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全国22家文博单位合力打造,共展出11艘古代沉船模型和300余件出水外销瓷及海丝相关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占10%。
模型复原:一网打尽11艘古代沉船
一进展厅,11艘造型逼真的古代沉船模型和潜水员进行水下考古的场景还原,让观众彷佛置身于神秘幽深的沉船考古现场。
11艘古代沉船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哥德马尔森号”。这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
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万元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对国人而言,最熟悉的古代沉船应该是“南海I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出水文物包括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在内的宋代名窑产品超过30种,还有手镯、腰带、戒指等黄金首饰,以及上万枚汉代至宋高宗时期的中国铜钱。
“南海I号”创造性地采用整体打捞方案,出水后运抵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进行科学保护与发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创举。
外销瓷器:道教八仙法宝成经典纹饰
“哥德马尔森号”出水的青花山水人物图碗、“黑石号”沉船同款绿釉龙纹葵口盏、“南海1号”沉船打捞出的青白釉花口碗……展厅内,数百件古代沉船出水瓷器,带领观众重新走进“东方瓷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代。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
17世纪初,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运载的中国青花瓷抵达欧洲后引发轰动,当时的欧洲人并不清楚瓷器的产地,故称之为“克拉克瓷”。
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马来西亚加奴州东海岸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出水大量明代万历时期风格的瓷器被定名为“万历号”,而这批瓷器也大多被命名为“克拉克瓷”。
此次展出的一批“万历号”出水瓷器中,有一件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瓷盘上的主题纹饰“暗八仙”,是中国道教神话八仙过海中吕洞宾与铁拐李等8位仙人使用的道具法宝,这种纹饰也是“克拉克瓷”的典型纹饰之一。
私人订制:中国瓷器“邂逅”希腊神话
纹章瓷,是中国工匠按照欧洲商人提供的欧洲诸国国徽、王徽以及贵族、军团、公司等徽章标志制作的一种“订制瓷器”,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
此次展出的一件广彩描金“TASWELL”纹章瓷盘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东印度公司成员William Taswell订制。Taswell祖上在伦敦经商,1715年移民至美国弗吉尼亚,成为美国Taswell家族的创始人。
除了纹章瓷,还有很多外销瓷以欧洲版画和素描作为装饰主题。从18世纪开始,这些作品从欧洲送往中国,题材包括神话和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战争场景等,中国工匠会用不同的装饰手法绘制在瓷器上。
一件广彩帕里斯审判图小盘,图案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帕里斯的审判》,描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为将金苹果判决给爱神而得到美女海伦,导致爆发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整个瓷盘画面充满了写实的欧洲油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风形成了鲜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