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陶瓷,是泥土的浴火重生,化腐朽为神奇,也是创作者灵性的外化,技与艺的激情碰撞。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林灵月、林丽品这对姐妹花,正传承着古老的陶瓷技艺,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在古老的陶瓷艺术中不断创新,她们用极具灵性的巧手,传承创新,砥砺前行,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陶瓷艺术之路,也走出了自己的一番精彩人生。
林灵月巧手塑观音
[记者吴惠民、王双季、吴朝烨德化报导]走进林灵月创立的“韵瓷轩”,一件件塑型别致、朴素典雅的陶瓷作品齐齐摆放在展架上,令人目不暇给,而这些作品的背后,是她默默耕耘20多年的陶瓷创作历程。
林灵月1980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德化县,1996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她,开始接触陶瓷,学习修坯等基本功,一直到2008年,花了整整12年打基础。万丈高楼从地起,林灵月又花了四年的时间,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赖双安,学习造型基础、创作理念等专业知识,而后于2013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韵瓷轩”。
“她长期在摸索,有一些方面不大理解,要向上突破比较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人稍微提醒一下,她就能很快找准问题所在。”在赖双安眼中,林灵月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从一开始的模仿到进行独立创作,再到参加行业里的一些大奖赛,和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台竞技,她的进步是极为显著的。”赖双安大师说。
林灵月把传统花卉捏塑和人物造型巧妙结合,清新而富有变化,就以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的作品《初荷》为例,林灵月以江南女子优雅娴静的形象加上荷叶为创作题材,结合德化优质白瓷的材质,把作品如出水芙蓉般的形象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瓷塑的优雅精致,达到工艺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正合了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其作品《我心永恒》更通过多材质,多种塑造手法,以古朴沧桑的根艺为造型主体,再饰以精雕细琢的白瓷人物仕女,与栩栩如生的捏塑瓷牡丹遥相呼应,三者相映成趣。烘托出少女不甘寂寞,心有所属,在寂寞寥落的凡尘中,依然低首凝思“山花烂漫、春暖花开”。
已迈出自己创作道路的林灵月,并没有放松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2015年她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雕塑艺术设计专业,更在《大众文艺杂志社》《艺术科技》《速读》等CN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可谓“能文能武”。现在的她,已是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福建省手工艺协会理事,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荣获“中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其作品屡屡获奖,被各界广为收藏。(图:王双季、吴朝烨提供)
林灵月作品:《我心永恒》
林灵月作品:《初荷》
林灵月作品:《八仙过海》入选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专注默默耕耘20多年陶瓷创作的林灵月林丽品以瓷线雕走出自己的一条陶瓷艺术之路。
专注默默耕耘20多年陶瓷创作的林灵月
林丽品 独钟于漆线雕艺术
林丽品 独钟于漆线雕艺术
[记者吴惠民、王双季、吴朝烨德化报导] 林灵月妹妹林丽品,则不同于姐姐,她独锺于漆线雕艺术。漆线雕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与德化白瓷的结合相得益彰。从编织瓷到传统漆线雕,再到“瓷线雕”,十几年的创作使她形成了自己的别样风格。其作品做工精细雅致,形象生动逼真、风格古朴典雅,画面栩栩如生,且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既完美展示了德化白瓷的朴素纯净,又充分体现了漆线雕的独特魅力。
林丽品自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编织瓷工艺,而后接触到了漆线雕。这门古老的技艺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开始的边看边学,到几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2008年,林丽品将编织瓷技艺和传统漆线雕技艺结合,开始自己独立创业。当漆线雕技艺日渐成熟后,她又将创作方向由传统的漆线雕工艺转向了“瓷线雕”。
创作“瓷线雕”的难点在于如何拿捏好瓷土线条的干湿度和坯体的结合,做起来要一气呵成,同时还要考虑到烧成的问题,因为瓷土的线条和漆线线条的原材料不同。”林丽品说,漆线的土质粘性好,像橡皮泥一样,较好做,但是白瓷土粘性较差,做起来难度就很大。
林丽品创作瓷线雕主要关注“瓷线”线条本身的审美特质。当一个坯体拿在手中,她任凭自己的想象,由心构图,随心所欲地在坯体上用“瓷线”盘、结、绕、堆等“雕”出各种精致而浮凸的纹样、图形。经过几年创作,林丽品的漆线雕技艺日渐成熟,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其中,她创作的《凤梅瓶》被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收藏,作品《满堂富贵》在第十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中获金奖,《风穿牡丹》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等。(图:王双季、吴朝烨提供)
林丽品的瓷线雕作品:《龙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