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的彩瓷像。
张震,《松鹤长寿》,2013。图片提供东阪国际
张震,《忆江南》,2013。图片提供东阪国际
张震是国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师从范曾、白雪石、张世简等名师。他为艺术奉献一生,旁人感嘆他的风采遂敬称为「傲霜老人」。
醴陵陶瓷上溯东汉,至今有1700多年歷史。早年醴陵瓷与景德镇瓷在技术质量上相去甚远,后于清道光年间因推动实业救国政策,让醴陵瓷顺势跟上时代浪潮,并在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引进日本的技术及师傅,终在清光绪三十三年研制出红、蓝、褐、绿、黑五种釉下彩顏料,烧出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其摆设瓷更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也宣示着醴陵陶瓷开始进入辉煌的时期。无奈战争残酷,从军阀割据到八年抗战,醴陵陶瓷也在烽火中破坏殆尽、技艺濒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醴陵瓷在国家重点扶持下,宛如枯木逢春般获得新生,先后成立醴陵陶瓷研究所及醴陵陶瓷公司,大大提升工艺、规模、色料、艺术层次等。
「华山春晓」花瓶被誉国粹
张震,就是这个时期诞生的陶瓷大家,也在近代中国陶瓷工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别号「傲霜老人」的张震是国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师从范曾、白雪石、张世简等名师。张震曾说:「位于家中案堂的『傲霜斋』匾额是现代着名人物画家范曾亲手题赠,因为恩师深知他的为人与性格,赠匾时还殷殷告曰『你的艺术之路必将艰辛,一定要坚持,永远保持自己的风格。』」因此他铭记在心,为艺术奉献一生,旁人感嘆他的风采遂敬称为「傲霜老人」。
张震在1973年绘制堪称成名作的《华山春晓》花瓶,并被华国锋、张平化等领导称为「国粹」后,正式宣告属他的时代来临。当时的《湖南日报》还评论他「认真学习中外绘画的用色技巧,成功制作《华山春晓》,为釉下彩用色技巧创出了新路。」
中国制瓷者如过江之鲫,张震为何能有「今日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非张震莫属」的美誉?细细品味他的作品,感受其不仅用色创新,打破常规绘瓷顏料的瓶颈,从而开拓出新的道路,为釉下彩用色立下新的里程碑。
在工艺部份其独创「双人汾水法」在1976年获当时数位副总理共同指定,与袁术凡合力制作醴陵瓷极品的毛主席纪念堂《蓝芙蓉》大花缸,该作品的顏料配方至今仍唯一掌握在张震手上;在文学修养上实事求是,1984年在《日用细瓷工艺流程》一书中专述《釉下五彩》,1987年撰文论《釉上彩、釉下彩》,被当时中国陶瓷权威张守智批注「超过前人」。凡此种种尽显张震这位陶瓷大家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对陶瓷工艺孜孜不倦的追求突破与创新,更多的是他对陶瓷无比的热情与使命感。
开创「双人汾水法」绝技
细数张老精彩艺术的一生,从18岁以《竹蝶图》被瓷业公司推荐,向唐汉初拜师学习釉下彩瓷像绘画发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三馆瓷」功臣而声名大噪,后为毛瓷的试制与绘制者、釉下彩瓷像绘制及「双人汾水法」绝技唯一掌握者,更因其对工艺陶瓷的突出贡献,被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及《世界名人录》。2013年在华夏珍宝博物馆举办的张震「毛主席专用瓷的试制者与绘制者」展,是他从艺60年的精彩回顾,也是在世的最后一次大型展览。当时73岁高龄的张震为了此次展览耗时5年准备,他独创的「双人汾水法」、「釉下彩瓷像」「釉下彩山水」、「釉下花鸟」四大绝技作品更是会场亮点,让民眾一饱眼褔而讚嘆不已。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是醴陵瓷在清代能与各家名瓷分庭抗礼的特色,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辉煌的歷史影响力至今不减。张震的作品不但承先启后,更将新中国的釉下彩瓷发展愈加灿烂夺目,掀起收藏醴陵瓷的巨大风潮而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