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北宋徽宗时期达到鼎盛。据《中国陶瓷史》记载:“汝窑把青瓷之美推向极致,在我国陶瓷史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然而伴随着北宋灭亡,汝窑尽毁,技艺失传,汝瓷便不复生产。时隔千年,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窑烧造才开启了一段新的篇章。
一心钻研,恢复汝瓷
作为当今中国陶瓷界泰斗级人物、国家选定的恢复宋代汝官瓷项目负责人和研究者,张天庆一生致力于汝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948年,张天庆出生在河南省汝州市,可以说自出生起便与汝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正值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推进,需要大量人才支持的时期,为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张天庆于1967年,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和对汝瓷的钟爱进入了汝州市汝瓷一厂,协助造型设计。
在漫长的汝瓷研究生涯中,为加深自己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造诣,更好地推进汝瓷事业,张天庆发奋学习,成为7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美院(现清华美院)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于汝瓷研究事业,直到如今年近古稀。
多年来,张天庆一心钻研汝瓷科研和技艺,历任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技术厂长、汝州市汝瓷三厂厂长兼书记、河南汝州·中国汝瓷研究所所长。过硬的技术和长时间积累的造型设计经验,为他展开汝瓷复原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期间,张天庆提着一个大包,四处奔走拜访各研究所,对耿宝昌等陶瓷研究专家多方请教,最终得以恢复失传千年的汝官窑。
张天庆所长多方请教汝瓷开发
作为天青釉汝官瓷、汝窑刻印花豆绿釉、汝窑月白釉、汝窑天蓝釉等九项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和研究者,张天庆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联合国创新发明之星奖1项、国家级金银奖22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外观使用专利八项。
他所研制的汝瓷作品,经中央轻工部、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故宫博物院聘请李国桢、冯先铭、张锡秋、叶喆民、耿宝昌、宋伯胤等全国著名专家鉴定认为:各项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均接近并达到宋代汝窑水平。
50多年以来,张天庆以传承发展汝瓷国粹文化为己任,作为汝瓷领军人物,其作品不仅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盛名在身,心系报国
2007年12月,张天庆接到北京奥运组委会的通知,要求研究所以最快的速度赶制出汝瓷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馈赠礼宾的纪念品。张天庆十分珍惜这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真正汝瓷的机会,国际艺术大师、著名汝瓷专家韩美林一起合作开发,夜以继日反复创作、修改、烧制,最终完成的作品惊艳四座,征服了无数外国友人。
韩美林大师(右)和张天庆所长(左)
在创意设计合作开发汝瓷
国外曾有人报价2亿请张天庆转让技术,但他坚持认为,汝窑和汝瓷是我国创造的国粹文化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这项技艺源自中国,发扬自中国,也必然属于中国。
一人一瓷,不忘传承
尽管已经在汝瓷研究事业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张天庆仍然安于山林,清闲而自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一人,一瓷,一方山水。虽然如今已年近古稀,张天庆仍然喜欢亲自到山区去采集汝瓷烧制的原料,谈起不同层次山石原料的特性依然如数家珍。
从事汝瓷烧造52年以来,从采集原料、拉坯、雕花、裹足支烧到开窑,在这繁复的汝瓷烧制工序中,张天庆最期待的便是开窑那一瞬间,釉和胎的冷热膨胀造就了釉面如蟹爪、蝉翼的开片纹。清脆的开片声犹如玉玲过耳,和着悸动的心跳,仿佛匠人与他的作品在精神上共奏出的完美乐章。
汝瓷时隔多年,失而复得,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但张天庆并未将自身积累的汝瓷技艺藏私。多年来,他积极贡献自己的能量,希望推动汝瓷事业的发展,以免一代匠人呕心沥血“找回”的汝瓷烧造工艺,再次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老祖宗留给汝州的财富,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如今张天庆已年近七十,一颗心仍记挂着汝瓷的传承,只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汝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发展传承,别说五十年,再给我五百年也不够。”
过去,汝瓷为皇家御用瓷器,张天庆坚持不懈还原宋代工艺,让汝瓷能够在近千年后,第一次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滋养人心,惠泽万物。他所烧造的观复大师汝瓷套组,秉承“以器养人”的造物理念,采用清代传统器型汉铎壶和井栏壶的造型,线条曲直结合,圆融有度,自成风骨。
艺术与寻常生活并不冲突,人与自然亦可和谐共处,张天庆希望人们在健康养生的同时,也能在闲暇时偶尔把玩汝瓷,品味它所凝聚的一代匠人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