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越窑传统青瓷,秘色瓷凭其夺目的翠色,轻薄的胎质,类玉类冰的釉质,更像一个全面发展的革新升级版,有别于在原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高级版,所以一经问世,就备受皇家青睐,成为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御用瓷器。不过,这烧制秘色越器的越窑究竟在哪?目前学界公认的解释是,以余姚县上林湖(今属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一带越窑。但阮茂泰却发现,秘色越器出现的中唐时期,余姚县上林湖属明州,不属于越窑体系范畴。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此也区别论述,分别称之为“越州古秘色”如“余姚县秘色”。值得注意的是,“越州古秘色”中的仅凭一个“古”字,即断早晚。根据综合推断,阮茂泰认为,越州古秘色问世在中唐时期,余姚县秘色问世时间最早在晚唐初期。
“大家还是要相信文献中记载的原始记录,切莫轻信有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解读猜测。”为正本清源,阮茂泰再次把目光投向陆龟蒙《秘色越器》“共嵇中散斗遗杯”一句,其中“嵇中散”即为嵇康,因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名。而嵇康曾在上虞长塘广陵村隐居过,广陵村与窑寺前、上林湖,孰近孰远,也一目了然。
另外,阮茂泰也特别提出,在力挺越窑秘色瓷的首创之功时,千万不能排斥其他窑口的秘色瓷的地位和品质。据文献记载,晚唐至宋,全国各地窑口都将烧制的贡瓷称为“秘色瓷”。诸如余姚县秘色、龙泉秘色、汝窑秘色、耀州窑秘色、南粤秘色甚至高丽秘色等。由此可见,这些“秘色瓷”,虽然其名相同,但是都以各自窑口所在地的地名为“姓”。所以,即使仅从这点出发,也不难判断上林湖窑不是烧制“秘色越器”的那个越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