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治雕瓷人物纹笔筒及款识
此笔筒为清道光年间所制,高14.2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4.5厘米,苏州博物馆藏。胎质坚硬细腻,釉色淡雅,釉面洁净,好似象牙的呈色。刀法一丝不苟,刻画入微,眉髯丝丝毕现,衣纹流畅明快。作者凭借高超的雕塑技艺,采用高浅浮雕结合的手法,使前后重叠处有空间感,将画面人物立体化,有线条动感。器底有“陈国治作”阴文楷书刻款,以及“觉园珍玩,道光丁未岭海冯子良志”墨铭。
陈国治,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晚清书画家赵之谦在《勇庐闲话》一文中说:“陈国治者,祁门人。以画法雕瓷,海内无两。”晚清诗人金武样《粟香随笔》中对陈国治的评价是:“道光时,有镇人陈国治者,彩画雕镂,名重一时,又不轻作,每一器值数十金。蒋矩亭大令赠以联云:‘瓦缶胜金玉,布衣傲王侯。’又赠以额曰:‘陶隐’。”其性格刚傲,后因骂贼而遇害,其所制品散亡殆尽。
民国陶务监督郭葆昌曾说:“南有陈国治,北有王炳荣,雕瓷赛金玉,出手王侯轻。”可见陈国治雕瓷的珍罕。陈国治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人物,刀法细腻,构思精巧,风格淡雅,宛若寿山石的薄意雕刻。《饮流斋说瓷》云:“笔筒雕瓷者辄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系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
作为陶瓷艺术中的一项特殊工艺,瓷雕在东汉三国时已经出现,但直至乾隆年间才被认为是瓷雕工艺兴盛的黄金时期。到乾嘉以后,瓷器生产渐入衰境,而就在此时,雕瓷工艺中出现了一类专门仿竹雕工艺的器物,文雅秀美,风格独特,给日趋衰落的制瓷业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继承和发扬了以前景德镇瓷的锥拱、玲珑、镂雕等技法,同时又吸收了福建德化和西洋雕塑的某些特征,更受到明清竹刻艺术直接影响,作品生动活泼,精细而饶有画意。代表人物有王炳荣、陈国治、琴南等,他们的制作工艺精湛,风格相似,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瓷器制作流派。署款大致有仿乾隆款、光绪款和作者本人款三种,形式上系篆书方形刻款,少量的也用楷体的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