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陶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中国的陶瓷工艺具有精湛的制作艺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且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云南不仅是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产地,境内陶土资源、技艺丰富,品种繁多,建水紫陶、宜良白陶、华宁釉陶、陆良爨陶、西双版纳傣族曼伦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丽江纳西族金沙陶、新平花腰傣土陶等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近年来,云南陶瓷的发展态势正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甚至走进东南亚国家人民的生活。
源远流长的陶瓷艺术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艺术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为主,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且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独具特色的云南陶瓷
说到陶瓷,有许多人可能知道景德镇、龙泉、德化、宜兴、河南汝窑等,却鲜有人知晓云南陶瓷,即便是有名的建水紫陶。而从历史看,云南是一个有着悠久制陶历史的陶瓷大省,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的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
云南陶瓷有着丰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其发展都是在吸取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的人文环境,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杂交、交流、碰撞、融合极大地影响着云南陶瓷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的文化所浓缩在陶瓷里的文化信息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当陶瓷远离了适用消费品之后,作为陶瓷艺术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审美空间,它模糊了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界限。
1962年,著名学者葛季芳在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成为云南首次发现的古代制瓷窑址。随着更多的窑址及其他遗迹被发现,更多的瓷器标本陆续面世,证明云南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元明时期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地方,奠定了源于宋,盛于元明,止于清的玉溪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玉溪窑约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夏古陶“活化石”。玉溪市陶瓷厂至今还有一条保存完好的“龙窑”。
云南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广西钦州红陶、四川荣昌安陶被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陶成为了一个“国字号”品牌。
具有民族特点的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在茶马古道上声名远播,在陶瓷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其地域的文化积累是重要一点。其地域环境和藏传佛教的精神熏陶决定了尼西黑陶自古以来装饰艺术的发展,黑陶的装饰纹样受当地藏传佛教的宗教影响,基本上以宗教里的麒麟状为主要形状。鱼在藏族人民心里,是对宗教的崇拜与信仰的象征,它代表着佛陀之慧眼,又是复苏与永生的象征。尼西黑陶就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信仰的产物,它的装饰效果也是藏族人民内心深处对宗教和生活的一种向往的积极心态的产物,是他们用可触摸的生活艺术诠释着心中的那一份纯真情怀。
华宁釉陶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驰名中外。《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宁州、建水所产者为著名”。本质上是釉陶,其釉层肥厚,釉面光亮、釉色齐全。其色调十分丰富,除白色外,赤橙黄绿青蓝紫,太阳的七色光谱在陶器上都得以还原。
让云南陶瓷绽放异彩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条保存比较完好的倒焰窑,包子窑在烟囱、建筑业态、风格、工艺布局等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属于陶瓷烧成历史上的二代窑炉。
然而,在当下,云南陶瓷面临新突围。
近年来,玉溪窑面临了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由于当地陶瓷企业数量少,销售能力不强,产值较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多数陶瓷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随着玉溪青花的历史挖掘,重塑玉溪青花的相关产品应运而生,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玉溪窑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玉溪市陶瓷厂仅剩几十个制陶工人。
对此,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出台了《关于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还制定了每年从财政拨出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扶持陶瓷产业发展,成立了“红塔区陶瓷艺术协会”,申报了“玉溪窑”和“玉溪窑青花瓷”两个注册商标。玉溪陶瓷文化协会正在不断挖掘有潜力的年轻人,由制陶技艺娴熟的老艺人将手艺传承给年轻人。培育了一批以玉溪青花、华宁陶、易门陶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企业。并在发展基础较好的易门、华宁、红塔两县一区,除政策规划落实外,还在产业发展上推出产业进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的布局。还把玉溪窑的保护及开发纳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中,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支持陶瓷厂将传承600多年的古陶制法和技艺复原。从2015年以来,玉溪红塔区陶瓷产业每年总产值约2百万元左右。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认为,对于云南陶产业发展的现状各地参差不一,大部分处于提档升级、优化转型阶段,特别全省没有一个关于陶瓷参观、交易等的集散地,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在守住传统手艺的同时,还需融合现代工艺、文化与艺术,在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方面谋新突围,形成产业化发展,在产业规划布局上优化转型。
据介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易门陶瓷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先后被命名为“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云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前不久,云南省陶瓷书画研究会首个创作基地——华宁陶创作基地在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西林寺落成。西林寺经过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陶瓷书画研究会会长刘也涵的精心设计及装修,在占地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的古朴庭院里,重现了绿树成荫、中式建筑、木质地板的面貌,分为艺术家展览室、书法绘画室、制陶工作坊、艺术家工作室、阅览室,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也涵评价道,创作基地的建立,将推进云南陶瓷艺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出不一样的陶瓷艺术面貌,让陶瓷艺术化,艺术符号化,云南陶瓷前景广阔。 记者 李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