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釉面砖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凹坑缺陷,如果控制不合理,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造成釉面凹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操作方面的原因,也有设备方面的原因,有时还会涉及到原料的问题,本文针对凹坑的产生原因和处理办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根据凹坑产生的原因和时间可以将其分为冷态凹坑和热态凹坑两种。冷态凹坑指产品施完釉后就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凹坑,又可细分为气泡型凹坑、油状型凹坑、操作不当导致的凹坑等;热态凹坑指的是因产品烧制过程中釉料中气体未能完全排出而导致的凹坑,这种凹坑施釉后不能马上看见,至产品烧成出窑才能看见。
冷态凹坑产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1、化工料、釉料中带有低熔点物质,配方中添加CMC等比例不合理,或者粒度分布粗细不均匀。笔者曾在某陶瓷厂因换高岭土批次,其含水量变少,使得釉浆排气不顺而导致凹坑,通过减少配方中高岭土和CMC才得缓解;釉浆中的CMC变质、发酵也会导致淋出的凹坑。
针对这种凹坑,要加强进料验收,防止低熔点物质或杂质混入,一般通过水洗原料,过200目筛看是否留下杂质;热天要防止釉中的CMC变质。应将面釉存放在阴凉处或在面釉中加入杀菌剂。
2、一些员工操作不当,使用调花釉用的搅釉棍进行调釉或者使用调花釉用比重瓶、流速杯接触釉浆,或在钟罩前的喷水桶洗手,也有员工上班后未洗手直接接触釉,这些都是造成凹坑的原因之一;喷水、底釉、面釉见过添加剂及压缩空气中有油污染。压缩空气中有油污大多发生在检修后的空压机。这类凹坑大多数为圆型凹坑,有深有浅,位置不一。
针对这种凹坑,要加强员工的操作标准化,不定期检查左中右偏差、流速等和工作桶、过筛情况等;检查储釉容器、搅拌机、釉泵、输送带和喷水、喷釉柜的压缩空气中是否有油污,必要时加适量的除油液体清洗。
3、喷水不均匀、喷水桶有水垢或喷水后有水滴,或钟罩滴水在坯体表面,引起坯体局部釉浆干燥速度不一。这类凹坑的形状是长条型或椭圆形,有时候也会出现圆形,一般固定位置单一。笔者曾经遇到过通过将喷水改为喷浆才使得凹坑有所改善的情况。
针对这种凹坑,要检查喷水嘴的雾化情况,建议用刀形雾焰的喷嘴代替圆锥形喷嘴。检查喷水后是否还有大点水滴滴在坯面上。
4、釉浆中有气泡不易排除,这类凹坑的形状一般呈圆形无尖底。主要原因是使用了触变性很大的原料,如霞石(含铁量高)、煅烧中铝粉等。有时也会因色料加入量过多,而导致气泡排不出来。因此黑色色料必须经过水洗或浸泡后,倒掉上层液体才能加入釉中使用,笔者曾经处理过在釉中加入5%黑色色料出现的凹坑。
针对这种凹坑,要随季节变化调整辅料加入量,控制比重和流速、触变性,尽量不使用触变性大的原料。
5、压机滴油造成的凹坑,这类型凹坑多表现为较浅的圆型凹坑;干燥窑有很小铁锈水滴入坯中造成凹坑,这类型凹坑大多呈尖状;淋釉房工作环境不好、温度偏高,空气有粉尘或其他物质等落入未干釉面;坯面卫生差,粘粉导致的凹坑;皮带轮与皮带之间有很大缝隙,传动电机速度快,有水甩到未干砖面,这类凹坑随机性不大;钟罩处皮带凹槽或接釉槽偏高导致反弹造成凹坑;工作桶电机搅动速度过快或工作桶温度过高导致的凹坑;浆池搅拌速度过快或温度过高导致的凹坑,一般设置浆池转速20~40转/min为宜,转10分钟,停30分钟。
针对施釉【淋釉、甩釉(打点)】后的产品,在釉面未干之前要设防护罩,要有专人检查施釉后有没有落脏。制作高亮釉的车间内所有的喷釉、喷胶水装置都必须装吸尘装置,防止外逸;加强坯面卫生,避免粘细粉;不定期清洗设备、修正电机速度。
热态凹坑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面釉始熔温度低,高温粘度大,化妆土的烧结温度过低或窑炉温度过高,烧成曲线不合理,烧成时气体排出之后来不及熔平而产生凹釉。这种凹坑满面都是,形状大多为细小半球形状。
针对这种凹坑,要适当提高预热带的坯温,提高面釉的始熔温度和化妆土的烧结温度,使气体排出后釉面能及时熔平。
2、坯料有一些能低熔点原料也会导致凹坑,这类凹坑需要敲开坯体看断面。
针对这种凹坑,要保证粉料一定要经过24~72小时的陈腐,使粉料水分均匀,含钠电解质晶体分解,假颗粒分散开。必要时添加NaOH固体,一般60g/桶,用热水化开过筛加入备用桶。
凹坑出现时,要找规律,从凹坑的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来判断是油坑还是操作问题,观察釉幕是否有气泡流下,坯面卫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地方逐一排查,无法排断时可少量添加NaOH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