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涂睿明:田间片片古碎瓷 闪烁中国瓷器的荣光

发布:2018-3-19 10:45:20  来源: 晶报  [字体: ]

 

涂睿明 著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致力于景德镇瓷艺复兴、传承传播传统陶瓷文化、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出版著作有《制瓷笔记》。

晶报记者 罗婉

近些年,对“匠人精神”的呼唤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文化。比如有口皆碑的《国家宝藏》节目,就带火了一件标志中国古代制瓷工艺顶峰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反映了国力昌盛时期人们的一种文化自信。

作为一位在景德镇扎根的匠人,涂睿明常常漫步在古窑道上,对脚下俯拾皆是的古瓷片进行长久的凝视与对话。他能通过对残片的胎质、釉面、彩料、文饰、圈足、器口、款识、造型等固有特征及出土地层、环境的分析,断其年代,揣摩其器型,并以此为起点,娓娓道来一段段瓷器的故事。

上周末,涂睿明则携其新书《捡来的瓷器史》来到深圳,记者趁此对他进行了专访。在他的讲述中,一片片碎瓷的前世今生、光辉与阴霾逐渐清晰,拼凑起关于瓷器完整的画卷与地理版图。

陶瓷史有点像科技史

晶报:你是如何开始接触陶瓷文化研究的?

涂睿明:可能因为父亲是画画的吧,我从小接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比较多,瓷器只是其中一部分。从地缘优势上讲,我家离景德镇比较近,除了经常近距离观看外,还会有参与制作的机会,所以就逐渐地将兴趣集中在陶瓷上。

对陶瓷研究者而言,亲自参与制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不了解工艺,就会对陶瓷的理解大打折扣。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还需与爱好者以及同行多交流、一路走来,我一方面向古代典籍学习,另一个途径则是向匠人学习。这两方面都促使我的进步。

晶报:你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许多研究陶瓷史的著作不太一样,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写法?

涂睿明:我接触陶瓷有十多年,从开始对陶瓷感兴趣到真正入门花了很多的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适合阅读的陶瓷入门书。市面上大都是偏专业的书籍,比如古玩鉴定、中国陶瓷史之类的,读起来门槛高,很费劲,容易抹杀掉求知欲与积极性。所以在很多年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写一本给普通大众看的陶瓷入门书。

这本书是写陶瓷史的,但最初的设定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很偶然的原因。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在景德镇的浮梁县。《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在古代的时候,浮梁是以产茶为名。在这个地方,道路两边的田里常常散落着各式的古瓷片,所以我偶尔会捡到比较有意思的瓷片。有一次我捡到了一只康熙朝的小茶杯,茶杯的上半部分已经破损,只剩下杯子的底。后来我就以这件事为灵感,写了一篇关于“杯子造假”的文章。我们可能会留意到,在一些甄别文物的节目里,人们总是翻看器物的底部,因为底部通常会有文物信息,由此衍生了一种造假的工艺叫“接底”,而造假又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仿古密不可分。

一块瓷片,可以展开陶瓷史的某个部分,所以当我捡的瓷片多了,也就慢慢感觉这些瓷片仿佛能拼凑还原起了一段瓷器史。过去陶瓷史给大家的印象有点像断代史,是并列的过程。其实陶瓷史有点像科技史,是递进的成长过程。所以我选择用十块瓷片代表陶瓷史上十个关键的节点,并以此勾画出整个中国瓷业的发展脉络,以及陶瓷背后的故事。

瓷器发展的“三驾马车”

晶报:许多人认为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代表宋代瓷业的全部,而你却认为六大窑系才能体现宋代制瓷业的全貌,为什么这么说?

涂睿明:五大名窑这个说法实际是明代以后古玩商鼓捣出来的一个概念,或是民间古玩行里的排行榜,具有一定的广告性质,这是首先要澄清的。五大名窑最早并没有钧窑,第一位也不是汝窑,排在第一的是柴窑,据说是由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所创。然而,由于柴窑一直也没有实物可以印证,所以人们后来就用钧窑替代了柴窑。如此更换,亦可见这个排行榜的不严肃程度。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反驳五大名窑的说法,只需明白这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宋代窑业的全貌即可。

在宋代,窑业呈现的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况,不同的地域所烧造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在这个状况中,史学界提出的另一种说法则比较突出,即“六大窑系”,包括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个说法以某个地域主要生产的瓷器进行划分,因而与五大名窑的说法也有一些交集,这个说法能准确地概括宋代制瓷业的全貌。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宋代是一个瓷业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也极大地刺激并促进制瓷业的发展。

晶报:你对元青花的工艺突破给予了极大的赞誉,并将其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个“巨人”指的是否是前人不断积累的工艺与经验?元青花技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涂睿明:宋代窑业的成熟,给元代瓷器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就是烧制青花瓷的基础之一,英文中的“青花瓷”一词就是Blue and White porcelain,蓝与白。除此之外,烧制青花瓷的另外两个重要元素分别还有透明釉与青花料,这些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对于青花瓷的出现,主流的观点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是青花瓷树立了一种新的优秀风格,这种风格曾一度大行其道,在数百年间一统江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其二则是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标志着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解决了胎、釉、青花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特别指出,这三个方面的技术难度并不是三次简单地相加,而是一次烧成,相当于难度相乘,兼顾到三者之间的配合。景德镇最终掌握了这个“黑科技”,是时代的选择,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成本的降低,扩大了产量和产能。事实上,自青花瓷诞生后,它逐渐就形成了一枝独秀的体系,就像一道分水岭,景德镇将其它掌握不了这项技艺的窑口远远甩开。自此以后,我们可以将瓷器发展史分为“青花瓷前时期”和“青花瓷后时期”。

晶报:瓷艺的巨大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系于帝王的品位与需求,然而,由官窑写就的百年瓷业光辉,在不久后亦被民间的新力量所取代。从帝王的权威到民间呈现的活力,主要是哪些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瓷业发展与进步的?

涂睿明:这个问题也是我想探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我看来,驱动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三驾马车”,其一是官窑,即统治阶层的需求;其二是民间日用品的需求;其三则是海外贸易。这三者有时是某一方面占主导,有时则是某两方面或三方面同时起作用,比如在清朝的康雍乾时期,基本就是这三个因素并驾齐驱的状态。

许多人可能常常会误以为明清两代的瓷器成就完全是由官窑书写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比如明代早期,从永轩到成化时期,是官窑在起主导作用;从明代嘉靖到万历时期,官窑的体制反而阻碍了瓷业的衰退;而从明代晚期到清代早期这样一段时间内,则是由民间需求和海外贸易起主要作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手工业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

晶报:你如何看待景德镇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涂睿明:我们大致上可以把陶瓷史划分为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在前工业时代,全世界基本能算作陶瓷之都的的确只有景德镇。当然,后来欧洲企业兴起的时候,德国麦森勉强可以算得上能与景德镇相提并论的产区,但它在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并不算长。

到了工业时代,欧洲的工业文明占了上风,中国的瓷业亦在上个世纪初期第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复苏。许多手工业的成功转型,技术资本和管理人才等因素是成就此次转型的必然条件,所以全世界都会出现“各地开花”的现象。而在如今面对后工业时代,可能手工业又会再一次被重新定义。

晶报:像“北漂”“深漂”一样,现在有一个词叫“景漂”,你应该也算是一位“景漂”的匠人,为什么会选择景德镇这个地方扎根?

涂睿明:从表面来说,瓷对我的吸引当然是首要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原因则因为景德镇自身在手工业方面的无可比拟性,它有完善的产业链,也有许多传统的匠人,吸引着各色各样对手工业感兴趣的艺术家、设计师甚至是游客来到这里。

这个话题其实可以延续刚刚所说的部分,手工业的价值在后工业时代会被重新定义。比如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提出的“手和心相连”的概念。在我看来,在后工业时代,甚至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手工业会愈发成为一个与人本身的价值产生密切关系的行业,它不再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晶报:就评判一件瓷器的优劣而言,我们如何看待瓷器这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涂睿明:这是现代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话题。曾有人认为如果要把陶瓷看作一种艺术门类,就要把陶瓷的实用性去掉。当然,这种说法已成为过去,我们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因为陶瓷本来天然就是能用的,如果你一定要把这个属性去掉,就会让它呈现出一种畸形,或是不完整的状态。因此现在的陶艺领域更偏向于讨论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或者说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并不需要回避它的实用性。

中国瓷器“引进来”

和“走出去”的两层含义

晶报:中国瓷器在历史上是如何“引进来”与“走出去”的?

涂睿明:瓷器本身就是一个商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是商品交易的过程,即贸易扩大的过程造成了瓷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文化层面,另一个则是物质层面。其实瓷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历史很悠久,影响也很深远。比如早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缠枝莲纹样就被运用在各种工艺品当中,其中就包括陶瓷。而随着陶瓷这种物质载体的出口,最后它又演变成了中国纹样的代表之一。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

回到瓷器本身,它的“进”和“出”则是以贸易为核心的。在早期,由于时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瓷器贸易的规模有限,所以其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慢。尽管欧洲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瓷器,但实际上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瓷器在欧洲并没有广泛的影响力,原因就是数量太少了。

晶报:这两方面是否有比较突出的历史节点?

涂睿明:随着贸易的扩展,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这个进程就得到了一种近乎突变式的加速。无论是元青花还是外销瓷的广泛传播,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有意思的是,当物质化的产品开始加速大规模地贸易后,在文化层面上却容易产生抗拒。总结来说,无论是“进”还是“出”,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则在于航路的打通。在此之前,由于早期物质产品交流比较弱,反而更注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尽管缓慢却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当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则恰恰相反。

晶报:在当今“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瓷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影响力。我们又能从中国古代瓷业的发展中汲取什么养分?

涂睿明:虽然我们没有像欧洲那样的百年瓷器的品牌,但是我们有千年的瓷都,这就是中国制瓷业的现状。在我看来,中国瓷业的未来发展的核心当然还是工业化,然而在这种工业化发展中,我们的瓷器需要逐渐确立自己的品牌。这里的品牌一方面指的是产品本身,一方面还涉及到美学和设计,而很大部分则源自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反过来我们也许可以设想一下,其实对于某一种产品来说,最高的标准可能就是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经典。

未来工业和手工业其实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也会产生交集。对于传统手工业来说,它需要借助现代设计、管理和运营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而对于工业化来说,可能需要从传统工艺的美学上吸取营养。从我个人而言,我对于中国瓷器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复兴的阶段中。我自己也有一个想法,希望能致力于瓷艺的复兴。

晶报:如今我们都提倡“匠人精神”,你认为所谓的“匠人”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你是否有自己比较敬佩的匠人前辈?

涂睿明:我们现在的匠人与过去的匠人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当然首先则是古代所处的那个环境已经不在,如果还按照过去匠人的学习方式来制瓷则落伍了。过去的匠人基本是师徒制,手艺发展的节奏也比较慢,美学就在一代一代人当中迭代与嬗变,相当于集体的智慧。但现代的匠人则需要不断提高美学素养,深刻地去学习和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个人比较敬佩的前辈是紫砂大师顾景周,因为他所达到的文化和美学的高度已经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匠人了;另外一位则是齐白石老人,他之前就是一个纯粹的木匠,因为他勤于学习,最后他也超越了这项手艺。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