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于乐土时,他正身穿粘满土浆的工作服,戴着一顶有些塌凹的帽子,忙碌在开封市西南角的一处简陋小院内,全然没有一丝大匠的谱儿。因为拆迁,他临时的工作环境与他手中作品的美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次要追寻的,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存世不足20年的国之重器。它兴于一个皇帝,败于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被金人所虏的宋徽宗,这一重器就是被这个文艺青年皇帝“养在深宫”的北宋官瓷。多少年来,人们追寻它的故事与传奇,与宋徽宗的经历一样令人唏嘘。此行的“导游”就是于乐土。
如同平凡的泥土变成珍贵的艺术品前并不能被人一眼看穿其价值。眼前的于乐土实际上曾历任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的技术员、研究员、技术副所长等职,从业近30年,作为当代北宋官瓷行业一个深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制作出不少官瓷精品,为北宋官瓷赢得了许多荣誉,还首次让当代官瓷作品选入了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图为制作陶浆
北宋官瓷是为宋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创建于我国北宋末年,当时宋徽宗为烧制出符合国仪之用的庄重礼器,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今河南开封亲自创制的一个青瓷名品。官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投资兴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图为人工出浆
北宋官瓷是为宋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创建于我国北宋末年,当时宋徽宗为烧制出符合国仪之用的庄重礼器,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今河南开封亲自创制的一个青瓷名品。官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投资兴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图为人工出浆
“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于乐土一句话,刷新了我们对此前最熟知的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瓷一片”的认知,果然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啊。据介绍,北宋官瓷是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仅供皇室专用,即使是朝中重臣,若想拥有一件,也非赖帝王赏赐不可。所以,官瓷玩赏和收藏的范围极小,目前也基本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海外虽有几家著名的博物馆零星收藏几件,也是凤毛麟角。图为合范(模具)
1984年6月,由冯先铭、邓白等34名古陶瓷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用河南当地原料烧制出的官瓷作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收藏的宋官瓷传世品媲美”。图为注浆
时至今日,在开封城内,有多家官瓷传承机构,于乐土从研发能力到动手制作,技艺全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我们演示了官瓷制作的基本过程。图为注浆一定时间后,将模具内未凝结的陶浆倒出,倒出的时机决定着瓷器的厚薄和均匀程度,全凭借匠人积累的经验。
于乐土说,官瓷作品当时作为国仪之用的礼器,依据三代青铜器和玉器造型,有四个“非常”——第一个非常,皇家垄断,成就高,收藏范围小;第二个非常,诞生时机不巧,赶上金人入侵,烧造不足20年,存世量小;第三个非常,器形合乎法度,礼器全有出处,不能用不可控的手工拉坯,必须精制模具;第四个非常,风格厚重,工艺复杂,需要多遍施釉。图为脱模
如今,人们日益重视文化传承,但对普通商品的工业化生产与手工制作的认知,也会导致对有些技艺的误解。比如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手工拉坯的瓷器会比模具生产的更珍贵。于乐土说,在古代却恰恰相反,因为制作模具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所以只有皇家才会不惜代价作用,以保证所有器具的尺寸形制可控,符合礼器的法度。所以,官瓷在诞生之日起,就是采用模具(当时称盒范)拼接生产的。图为修坯
“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于乐土一句话,刷新了我们对此前最熟知的一句官瓷因为靠模具制作,所以在脱模之后,其实工匠的工序反而会多出不少。比如粘接耳饰,拼接胎体,而后修补胎坯,去掉模具以及粘接留下的痕迹,臻于完美之后,这些胎坯才能入窑进行第一次素胎烧制。
官瓷的厚重与非凡,在素胎烧制之后开始充分体现。相比其他瓷器的一次施釉来说,它需要至少三遍施釉,以保证釉层的厚度。仅在施釉环节,官瓷因为里、外釉要交替施,为保证胎体的吸附力,必须等里釉完全干燥后才能施外釉,这样一来,官瓷施釉就要比其他瓷器多出至少7天时间。图为钤印
官瓷的釉料,有别于汝瓷等青瓷类的石灰釉,属于石灰碱釉,在高温时具有极高的粘稠度,釉水的流动性极小,因此最忌讳浸釉时吸附不实的微小气泡(孔)存在。一旦入窑烧制,气泡(孔)不会自行修复,而是形成泡状,导致瓷器残损,所以北宋官瓷一直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因而每次施釉之后,匠人都要认真进行检查,避免每一个上釉时导致前功尽弃的小气泡(孔)。图为入窑素烧
为了更好地推广北宋官瓷,于乐土和他的合作伙伴张卫东成立的“重和宋官窑”公司(重和为宋徽宗的第五个年号),致力于官瓷艺术的复兴,制作了一系列官瓷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让更多人见识了这一瓷界精品的风采。从右至左,就是官瓷从平淡无奇到光彩夺目的幻化,其收缩比大约为17%。
于乐土为将官瓷艺术传承下去,把自己的儿子、侄子和徒弟都送到了河南的瓷器圣地神垕镇拜师学艺,让他们在各种瓷器荟萃的中原名镇学习历练,吸取众家制瓷技艺之长,以祈今后在官瓷发展技艺上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