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碧水荡帆舟,两只黄鹂鸣翠柳,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在青花瓷彩绘艺人丘汉松的笔下,一切事物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活灵活现起来。28年来,丘汉松在青花瓷彩绘工艺上默默坚守,不断创新,画下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一次次斩下国家、省、市级大奖,为大埔中国青花瓷之乡品牌打造作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近日,作为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大埔县桃源镇)设计总监的丘汉松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丘汉松正在自己的研发工作室内为陶坯作画。(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林丽妙
见习记者 刘润涛
多年坚守 屡获大奖
记者日前来到丘汉松的工作室,一打开门,不计其数的陶坯,五彩斑斓的颜料、大大小小的画笔呈现眼前,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空间。在记者的请求下,丘汉松“露了一手”,他轻执画笔,身体微倾,半眯双眼在陶罐上一点点勾勒着线条。不一会儿,两条鲜活的鲤鱼便出现在陶罐上尽情“遨游”。
出生于陶瓷工匠家庭的丘汉松,自幼便喜爱美术,对陶瓷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中专毕业后,就被当时的昌隆陶瓷工艺厂招收,开始了长达28年的“画瓷”生涯。28年间,丘汉松在陶瓷绘画、造型设计上不断深造,在其画笔下,一幅幅陶瓷彩绘作品惊艳亮相,并在各种大赛中屡获大奖,其作品《青花釉里红薄胎大碗》《釉里红龙云大碗》《青花勾连(雕通)红福挂盘》等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
丘汉松并不局限于“釉下彩”工艺,对陶瓷工艺从揉泥到烧造等十几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并积极参与其他工序的改进。“受限于当时的工艺技术,薄胎在日用瓷器上应用很少,而且传统薄胎瓷器难以实现边角全釉。”丘汉松说,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他与团队通过三年时间,自主研发“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纳米强化技术、烧成添加剂技术、全釉技术”等三个关键技术,采用从 “原料改进精选”到“烧成”共19个全新的“全釉薄胎陶瓷生产工艺流程”,做出来的薄胎瓷器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填补了我国“薄胎瓷”生产工艺的一项空白。
成立平台 推动研发
“我生长在‘青花瓷之乡’大埔,对陶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热爱。这几年学习陶瓷绘画、设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也想为家乡出点力。”丘汉松不仅做好本职工作,在2007年还合力创建了大埔县昌隆青花陶瓷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大埔县陶瓷基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大埔陶瓷产业储存后备力量。
目前,该平台已运营11年,不仅将研发出的釉下青花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在大埔陶瓷产区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也在产品造型、成型工艺、彩釉技术等方面,为基地企业提供产品款式、造型设计和外观设计等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陶瓷工艺复杂又精细,从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每个步骤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昌隆青花陶瓷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成了我们企业之间解决问题,敲定方案的交流平台。”丘汉松介绍道,该平台还依托自身人才、技术优势,针对性地举办陶瓷基础知识、陶瓷实用工艺技术、化学分析、物理检验等各类陶瓷技术、工艺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陶瓷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交流会,为基地企业提供与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