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水和他的陶瓷书法
德化白瓷通透纯洁,犹如羊脂美玉,是极好的表现载体。张金水把书法和传统陶瓷技艺结合,素胚勾勒,笔走龙蛇,他的瓷字时而温和典雅、时而雄强奇崛、时而自然散逸、时而高古旷达,笔尽意未尽,细品之下良多趣味。不断探索书法艺术风格、努力尝试各种陶瓷器型,进一步提高德化陶瓷的艺术价值,这便是张金水一直以来的梦想。
观摩张金水现场创作,落笔前须调好墨色。这墨色浓淡,不同于宣纸创作,得考虑瓷坯的吸水性,以及烧成效果。只见张金水一手扶着瓷坯,一手悬空书写,运笔沉稳,入木三分,挥毫写意,一气呵成,短短时间里,一副技艺精湛的书法作品跃然“瓷”上,令人叹为观止。
提起张金水,德化陶瓷界、书法界大都熟知。他的故事,还得从2009年说起。2009年10月1日,一幅六十米的巨幅书法横空出世,这便是张金水庆祝祖国母亲60华诞临摹之作。单从作品规格便知其创作难度,张金水介绍其前后耗费将近两个月,临摹的是唐朝孙过庭书谱。正是这个巨幅,让许多人发现,德化有个张金水,书法功底扎实、运笔老道、字风雄健、浑厚遒劲。
张金水从小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生于德化南埕镇一个偏远山村的他,自小喜爱书写。小学一次放学路上,偶然拾获字帖,张金水如获至宝。早年乡村文艺学习的各方面条件较为落后,再加上初中、高中学业份量的增加,张金水虽然时常练习,但也只能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门道边上游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金水参加工作,在一家陶瓷厂担任技术员,每天和陶瓷器皿打交道。他爱好没变,闲暇时依然沉浸墨池。正是他有这一手,偶尔一些瓷厂需要时,就请他题写瓷字。所谓写瓷字,只是在陶瓷上写单位名称、会议纪念、个人姓名等等,成批量、重复地写,要求也仅限于字体大小统一、排列一致、格式工整。这样没多少艺术含量的瓷字写久了,张金水开始有点“不安分”,一直琢磨着能不能整点新花样出来。
“当时德化有在陶瓷上绘画的,有对应题诗词的,但还没有一个在陶瓷上进行书法创作,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的,我因为一直在写瓷字,便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张金水说。
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后,张金水的人生也开始了新的起点。
他不仅勤加练习,还购置许多古代和现当代的名家作品拓本,苦心临摹研习,同时多方寻访行家交流,踊跃参与书法的相关培训。因为刻苦钻研、一心专攻,张金水的书法水平得到明显进步。他开始系统地训练陶瓷书法,但因陶瓷器型不是平面,介质也不同,相较于宣纸上创作,着实难度大增。
多年摸索,张金水终于在陶瓷书法创作上游刃有余。他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如果是素烧过后的那些粗坯来写字,因为吸水性比较强,容易吸颜色,便要掌握笔锋的调色,以及书写的速度。”而在上过釉的成品瓷上创作,用“墨”太稀则色料不显,太稠太粘又无法书写,且高温烧烤后会剥壳跳色。
陶瓷书法气韵的取得全靠技法处理。“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险奇与稳定,气韵不可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要达到艺术效果,还须熟练掌握油料性能。同时,陶瓷上写书法,书写姿态也不同以往。“宣纸上可以伏案而作,陶瓷便要拿在手上,灵活变换位置才行。”陶瓷器型的不规整,也是极大考验。
如今,张金水的陶瓷书法能够同器型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不拘泥行列整齐、字体大小。他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精神意蕴、审美趣味,线条流动、妙趣横生。其书法作品特别是陶瓷书法作品广被收藏家和海内外有识之士收藏。
张金水现场创作
张金水介绍创作经验
瓷瓶上的《心经》
板书《心经》
张金水书法创作同器型自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