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将呈现当代陶瓷印创作的最高水平”
专访“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总策划王东声教授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刘珲)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已经敲定将于6月2日至15日在我市首展。日前,记者专访了此项目的负责人、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东声教授。
记者:陶瓷印,大众还不是很熟悉,请您介绍一下项目本身的价值。
王东声: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总称,这门艺术古已有之,它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时断时续。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在陶器上复制压抑纹样和字符的陶印模,即与印章的初始形态不无关联,这也被认为是古玺印章的起源。
瓷印多见于宋元。但是,随着元代文人对石质印材的开发以及流派印的兴盛,陶瓷印始终不被重视。进入当代,基于科技的进步,艺术的专业化,创作家对新媒介的开发和对新语言的探索,陶瓷印越来越被关注,甚至成为了篆刻界蔚然成风的一种艺术现象。
可以说,当代陶瓷印以其独具魅力的创作状态与审美特点,已经迎来了篆刻史上的一次革命,陶瓷印也完全开启了篆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陶瓷印时代,当代陶瓷印必然与铜章、石章一样在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记者:陶瓷印展览可以说难得一见,请问您为什么将首展选在唐山?
王东声:唐山是陶瓷产业基地,无论是陶瓷、篆刻,乃至陶瓷印艺术,唐山都有很好的基础和积累。同时唐山也是我的家乡,我希望给家乡唐山带来陶瓷印这种亦古亦今的艺术“新”方式,为公众普及陶印知识、提高审美认知与文化品位做一些服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内容和规模。
王东声:本次展览主要包括“文献考察”与“作品展示”两部分。其中,“文献考察”将对古往今来的中国陶瓷印文化遗产,对当代陶瓷印艺术领域的优秀作品及理论研究,对篆刻新媒介的开发和对新语言的探索,以及对当代陶瓷印艺术的现象与生态进行梳理和考察。在“作品展示”方面,展览的作品将分为两个单元,一为特邀作品,另一为征稿作品。“特邀作品”邀请了当代致力于陶瓷印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加;“征稿作品”部分已从全国广泛征集并对作品予以了评选。文献考察内容将分为“概念篇:陶瓷印的材质维度——陶瓷与篆刻的结合”“演进篇:陶瓷印发展轨迹” “制作篇:陶瓷印制作流程” “审美篇:由实用到艺术——当代陶瓷印审美” “生态篇:当代陶瓷印创作生态”5个基本单元,并涉及当代陶瓷印创作基地、陶瓷印创作个案、陶瓷印培训、陶瓷印产业与市场等。
项目计划在2018年6月在唐山举办首展,此后赴青海西宁、浙江杭州、天津、河南郑州等地巡回展出,2018年12月在北京举行“陶瓷印精品展”,2019年6月举办“陶瓷印创作生态文献汇报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有哪些亮点。
王东声:这应该是关于中国陶瓷印的一次“集大成”性质的展览活动,涉及古代陶瓷印遗产,也考察当代陶瓷印创作生态。另外,展览将呈现当代陶瓷印创作的最高水平,还要探讨陶瓷印的优劣得失,希望总结经验,启发未来。
可以说,创造性地聚合陶瓷与文字、篆刻等典型的中国标志性文化语素,以小见大地延伸“陶瓷之路”的世界影响,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讲好新时期的“中国故事”,是“瓷印辉光——当代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项目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