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盘上流行过这样一种纹样: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条鱼和一条龙正奋力将身躯探出水面;鱼龙之间有一颗带火焰的宝珠;瓷盘的边沿有一圈云纹环绕(图1、图2)。整个画面似乎是鱼和龙在辽阔的海面上对话。这是在表达什么画意呢?
图2
我以为,这幅瓷画的主题应是“苍龙教子”。下面就来说说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
首先,画中那条跃出水面的鱼,嘴上有两条短须,显然是一条鲤鱼。鲤鱼在明代民窑的瓷画中十分常见,许多“鱼跃龙门”一类的题材里,都有这样的鲤鱼。鲤鱼跃过龙门即能成龙,所以大鲤鱼可以看作是还未成龙的龙,也就是龙子。
再看那条腾身拱背、张牙舞爪的龙,显然是一条成年“苍龙”。在明代,“苍龙”属于民窑瓷器禁止使用的纹样,一般只能在官窑瓷器上看到它的形象。明代官窑纹样中,有“海水苍龙捧八卦”等品种,与本文附图上的龙纹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这幅瓷画中的“鲤鱼”与“苍龙”,是分别借鉴明代纹样样式,组合而成一个新瓷画品种。明代时,“鲤鱼”和“苍龙”一个应用于民窑,一个应用于官窑,一般不会处在同一幅瓷画之中。清代对龙纹的禁用尺度放宽了,四爪以下的龙纹允许民间使用,才有可能出现鱼龙同框的现象。
那么,康熙时期为什么要将“鲤鱼”与“苍龙”放在同一幅瓷画中?又为什么说表达的画意是“苍龙教子”呢?
“教子”成才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的一个内容,明代的瓷画对此题材常有表现。但明代的“教子”题材,一般画的是妇女对儿童的教育,比如“三娘教子”“教子折桂”等。妇女教育下一代有先天的优势,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而且“教子”的目标一般是参加科举考试,妇女能够胜任。
清初经历亡国之恨的汉人,或许对由妇女“教子”有所不满,转而寻求更有阳刚之气的“教子”题材。《苍龙教子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应运而生的。图中象征父亲的“苍龙”居高临下,气势如山,教出来的龙子应是文武双全之才。
那么,在瓷画中“苍龙”又是如何“教子”的呢?“教子”的道具主要是鱼龙之间的那颗火焰珠。火珠在民间传说中又称龙珠、火龙珠,是龙修炼而成的精华宝物。谁吞下火龙珠,就可以化身成龙。《苍龙教子图》中的“苍龙”正在空中演示怎样抓火龙珠,让下面的“鲤鱼”学习,将它吞下成龙。
从图1、图2看,“苍龙”都是四爪以下的,说明它们是民窑产品。康熙时期这种民窑的《苍龙教子图》存世量相当大,可见它很受民众欢迎。然而康熙之后,民窑瓷器上这种纹样突然就消失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苍龙教子”这样的瓷画主题,在雍正年间被皇家拿去使用了。据乾隆二十一年宫内的《穿戴档》记载:正月十五日,乾隆帝在圆明园,“戴大毛薰貂缎台‘苍龙教子’珠顶冠,穿黄刻丝万字锦地黑狐膁龙袍, 貂皮端罩。”可见乾隆皇帝的帽冠上有“苍龙教子”题材的纹样。这是清代皇家使用“苍龙教子”纹样较早的文献记载之一。皇家在瓷器、服饰、家具上使用这样的纹样题材,目的当然是暗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如果深究起来,或许与皇家希望吸取康熙末年诸子争皇位的教训也有关系。
皇家用的“苍龙教子”纹样,不能照搬民间的“苍龙教子”。因为民间的“苍龙教子”是个从“鱼跃龙门”引申过来比喻,“苍龙”比喻科举成功的父亲,“鲤鱼”比喻科举还未成功的儿子。皇家的“苍龙教子”也是一个比喻,但性质与民间不一样。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子也是真正的“龙子”,不能将皇子画成“鲤鱼”。所以皇家使用的“苍龙教子”纹样,是大龙在“教”小龙。
皇家用的“苍龙教子”纹样还有一个名称问题:民间“教子”是要“教子成龙”,皇子本来就是“小龙”,再说“教子成龙”就言之不顺了。所以皇家用的“苍龙教子”纹样,后来又有另外一个名称:“教子升天”。
当一种纹样被皇家使用之后,民间就无人再敢随便使用。《饮流斋说瓷》“说花绘第五”就说过:“若‘教子升天’之杯,古人且至兴大狱。”意思是民间瓷器使用“教子升天”纹样,会引来牢狱之灾。所以乾隆之后,民窑瓷器上就再也见不到《苍龙教子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