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色釉早在商代后期原始青釉瓷上偶有出现,东汉时期比较盛行,东汉中晚期窑址和墓葬中均有发现。多数器物通体施酱色釉,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它是利用一种铁分较高的原料做成的,说明东汉烧制酱釉的技术已经纯熟。宋代是酱釉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窑均有烧造,以宋代定窑所烧造的酱釉瓷为代表。明代酱釉瓷釉层均匀,色调似佛教僧侣穿的僧衣,又称“老僧衣”色。清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成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品种之一。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酱色釉比明代更胜一筹。润泽的釉面,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好似紫金包镶一般,被称为紫金釉。
图2
图3
图4
图5
酱釉瓷器古朴浑厚,典雅优美,沉稳大方,今就镇江博物馆藏酱釉瓷器中比较典型的作一介绍。
定窑酱釉瓷梅瓶(图1),高23.3、腹径16.2、口径6厘米,圆唇,平沿,细直颈,丰肩,下腹内收,暗圈足。胎白色,细密,外施酱色釉,瓶内满施洁白色釉。此瓶挺拔秀丽,稳重大方,制作规整,为定窑的上乘之作。
北宋定窑酱釉瓷渣斗(图2),高9、口径18.5、底径6厘米,为碗口鼓腹罐的复合体。碗(图3)为大敞口,斜弧腹;罐为扁鼓腹,浅圈足。渣斗为卫生用具,用于盛装唾吐物,也用于酒宴上盛放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与唾壶相似,当为唾壶演变而来。其实用性在保持原有的功能的同时,兼有茶器的功用。2006年至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进行发掘,出土了数十件渣斗,在一件铜质的渣斗内发现残留的茶叶,从而推断,这件铜质渣斗是一件茶器,是用来盛放茶渣的。
清乾隆款酱釉碗(图4),高6.3、口径11.7、底径4.5厘米,圆唇,腹较深,圈足,足内青花双圈“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图5)。碗内施白釉,外壁施酱釉。施釉均匀,釉色光洁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