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一个小马扎,坐在老屋屋檐下,望着雨水从古朴的“滴水”轻轻落下,在地面上溅起朵朵水花,雨大的时候,雨水则变成一条条水线,在屋檐下形成一道雨幕……这场景很多年前是乡下雨季的一道风景,而今随着农村的发展,小瓦房已经被宽敞的大瓦房和楼房取代,这曾经熟悉的场景也日渐远去,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在平度就有这么一个人,他是画家、民间泥塑艺术家,从小长在农村,生活和艺术大半辈子都没离不开泥土。十五年前,一次乡下写生,散落在村中的老民居进入他的视野,特别是屋檐下那长着青苔的瓦当和滴水,精美的图案在青苔中若隐若现,泛着岁月的光芒,勾起了他对儿时的回忆,深深打动了他的内心。从此,这些散落在乡村的不起眼的滴水,成了高杰搜集收藏的“宝贝”,他把这些屋檐上的“乡愁搬进回了家中。
十几年来,高杰共收藏滴水700多片,近300个品种。年代从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在高杰的家中记者看到,几百片滴水摆满了两个大展柜,有文字类、花鸟类、瑞兽类、最大的直径27厘米,最小的不足10厘米。“文字以福禄寿喜为主,还有部分‘忠’、‘丰收’、‘元’字等,尤以‘寿’字变化最为丰富,多达上百种;图案类以蝴蝶、葵花、菊花、梅花为主,通常左右装饰有万年青;瑞兽类有龙、凤、鹿、马;还有鱼等图案。”说起收藏的滴水,高杰如数家珍,那几百种图案,都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瓦当和滴水是中国传统建筑上的装饰构件,主要功能是防止雨水倒灌、导雨水下流保护屋檐,不让木椽子烂掉。“滴水”特指在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的一块特制的瓦。 一般设置在屋檐、窗台的下侧, 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除了实用价值,古代的先民们还在瓦当和滴水上雕饰了精美的图案,在抵御风雨侵蚀的同时起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又因其装饰图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滴水又成为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这个滴水有二十多公分长,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使用的,房主很富有,才能盖得起这么大的房子;这个是“喜”字滴水,可能是为了儿子娶媳妇盖的新房上使用的;这几片上有‘忠’、‘工农兵’带着浓郁的时代特征;这是比较少见的鹿、马滴水,大都用在门楼两边,寓意开门纳吉祥……”每一片滴水都有它特定的寓意、背后都有难忘的故事,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说起这些十几年收集的滴水,本不善言谈的高杰,也变得滔滔不绝。
高杰表示,一开始就是出于对旧时生活的怀念,才开始收集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破瓦”。 刚开始大都是高杰在乡下捡来的,随着数量越来越少,开始在古玩市场买,还有部分是朋友赠送的。因为从事国画和泥塑创作,随着收集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对滴水蕴含的民俗文化和特殊的情感也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的老民居逐渐消失,这些承载着岁月光辉和美好向往的老滴水,也成了留住乡愁记忆的老物件。
“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研究和传承,要不然就是个‘保管员’,现在我正在研究、整理这些老滴水,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我们现代生活,如,做成拓片、整理出品《胶东民居滴水图录》、将滴水的装饰图案融入泥塑创作等。”对于这些老滴水,高杰现在有了初步的打算,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他的收藏格外感兴趣,甚至有人要出大价钱购买他的全部滴水,但被他婉言谢绝了。高杰说,当初收集的时候就没想过要卖钱,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他的收藏,共同研究整理,开发文创产品。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办一个专题展览,让更多的人关注,记得住乡愁,留住岁月的脚步。
链接:高杰,又署素心庐,斋名水锦堂。1968年出生,受祖辈艺术熏陶,自幼酷爱泥塑、绘画,潜心研究泥塑。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度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政协平度市第九届常委。先后荣获山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山东民间艺术大师、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