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间和生活“匠心”陈伟坚
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沿海的一座小县城探访,“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瓷碗或瓷碟,别无其它”,也就是在这里,马可·波罗带走了日后风靡欧洲的“中国白”——德化白瓷。19世纪,法国波尔在所著的《中国美术》中说道“‘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700多年后,一位三十岁的年轻人,用了900多天的时间,30多吨贰号白瓷土,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白瓷手作之路,终于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中国白。
陈伟坚,白瓷手拉胚匠人,坚持手工器物创作15年。18岁进入德化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学习中国传统的学院派手拉胚技法,毕业后跟随日本京都陶艺大师水出胜学习6年。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水先生亦是如此。六年来,日本大师这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严苛细节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陈伟坚。
2014年,陈伟坚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真正开启了自己的“中国白”之路。刚开始尝试纯手工制作白瓷的时候,他发现以往的经验完全不顶用,德化白瓷和其他手拉胚陶土不一样,中国白的质地更坚密,手工成型、修胚、烧制难度很大,又特别容易开裂。烧制出来的白瓷又必须保证没有瑕疵,更是对于手工制作各个环节的考验。经过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实践,陈伟坚用了900多天的时间、消耗了三十多吨的上乘高白土,才制作出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
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曾说:“器物令人悦目的姿态,尽在日常的使用中”。一件器物若是仅在大宴宾客时小心使用,平日即束之高阁,便远离了它被造的本质。因此,在15年的手作中,陈伟坚注重器物之美的同时,又不忽视实用之美,反复改进雕琢自己的作品,把99%提高到99.99%,与此同时,他又把现代的制作手法融入进去,用极致的技巧取代繁杂的元素,以保证每一件作品的尺寸、容量大小、手感恰到好处。其力求用简单的形态,赋予器物不平凡的质感,不仅从中感受到现代之影,也能体会到传统之意,但更为强烈的,是一种根植于生活的情感渗透,以及平凡中追求尽致的精神洗礼。
凡是持久,必有所成,手工,更是如此。陈伟坚说“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只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是为不辜负生活。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为接近极致,倾注一生。” 透过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陈伟坚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对于“匠人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