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的“陶艺坊”坐落在校园一角,巨大的陶瓷烧制设备和形态各异的作品,营造出静谧而沉稳的气场,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说话不急不慢,却在轻描淡写中流露出坚毅的曾瑾。
“我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工作者,也应该兼顾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作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78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曾瑾始终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
2016年,二级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曾瑾被贵州民族大学全职引进后,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感召”下,潜心创作,努力培育更多的陶瓷艺术创作者。
曾瑾一家与陶瓷紧密相连。祖父曾宪和从湖北来到江西,在景德镇创立“祥和瓷庄”,做生意的同时也成了一名陶瓷艺术的推广者和守望人;父亲曾庆远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批毕业生,成绩优异。儿时的曾瑾与兄长在父亲创作时,常常围在身边,陶艺的基因在三代人的血液中流淌。
1988年,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的曾瑾,获得了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玉风窑)学习、创作的机会,得以在中国陶艺泰斗秦锡麟、戴荣华等大师的身边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摸索和研究中,曾瑾把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柔美融入作品,辅以大气包容的个性,借助泥与火的锻造,开创了独具曾瑾特色的釉上、釉下、半刀泥及多种综合装饰手法。
1999年,曾瑾停薪留职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白手起家,非常艰难,一度曾连购买制瓷坯料的钱都没有,但工匠师傅们给了她支持与信任,所有坯料、釉料先拿去用,“成本钱以后再说”。
精心烧制的第一窑作品现身名家云集的全国展销会,曾瑾的作品被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忐忑地看着展销会上人来人往。不经意间,信步走过的天津工美采购团的专业人士被曾瑾陶艺所蕴含的独特陶瓷语言吸引,将12件作品一次性全部买走,并希望继续合作。拿到第一笔款,曾瑾热泪盈眶。
2007年,曾瑾创办景德镇瓷都画院并任首届院长,二十几名中青年优秀人才跟她一起共同创业。如今,这些青年才俊有好几位已成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瑾的作品,手法独特,不拘一格。瓷屏《清清之恋》曾获由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的金奖。
多件作品如《春曲》《清韵》《絮语》《恋之曲》《恋歌》《花絮》《清之恋》《荷韵》《浪漫时节》等,斩获国内诸多大奖,一些作品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7年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曾瑾牵头创作《同心圆梦》珍藏大瓷盘,被香港特区政府永久收藏。
曾瑾设计的作品《一路吉祥》,将丝绸元素巧妙地与陶瓷文化相结合,完美融合了青花和粉彩两大瓷艺,入选“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精品。还曾受邀为北京冬奥会制作《雪瑞迎春》艺术瓷瓶。出版《东方秀——曾瑾陶瓷艺术》个人专著,总结陶瓷制作技艺心得,颇受业内人士推崇。
前些年,曾瑾数次自驾来贵州旅游,被秀美山川、多彩文化和纯朴民风所吸引,她也多次来贵州民族大学访学,求贤若渴的贵州民族大学真诚邀请她加入教师队伍。曾瑾作出了人生的又一重大选择——入黔,在贵州民族大学执教。
2015年12月,曾瑾作为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开始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结缘。2017年7月,在贵州民族大学陶艺坊,曾瑾作为被全职引进的教授,与几位陶艺教师带领学生烧制了本坊的第一窑作品。
贵州有关部门为曾瑾全职引进一路绿灯;学校专门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和曾瑾大师工作室,并为其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挑选优秀学生师从。无论是在赣水之滨还是在花溪河畔,曾瑾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对学生,她更多是授人以渔,从制陶技艺的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等各个步骤,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下,青年学子技艺渐长。
多彩贵州神奇而绚丽的民族民间文化,吸引曾瑾无数次行走乡间。她与平塘牙舟陶、织金砂陶、赤水红陶、绥阳白陶、贞丰黑陶、余庆绿陶、雷山灰陶、威宁白碗陶等本土陶艺结识,想法油然而生:这些陶艺虽然多数处于养在深闺的待开发状态,但只要经过提炼升华,就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走在大学校园,怀揣着将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注入陶艺、以陶瓷为表达载体、让世界更多了解并热爱贵州多彩文化的理想,曾瑾勤恳地在贵州耕耘着。陶艺界评价曾瑾的作品,“有一种道法自然、浑然天成的中国画写意境界”,而她的艺术人生,恰如瑾字之名:美玉于怀,谦逊为人。
曾瑾,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