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梵名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也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关于地藏王菩萨本生事迹,在佛经中有诸多记载,主要见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等佛教经典。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可知,地藏王菩萨是在“释迦既灭,弥勒(佛)未降生”之间的无佛时代受佛祖嘱托而救度众生的大菩萨,是中国佛教所公认的大愿菩萨,“代佛宣化”使地藏菩萨在佛教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佛菩萨之中最坚固、最宏深、最特殊的誓愿。
在唐代译本《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中,不空法师首次对地藏菩萨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由此可体现出地藏信仰的“大愿”和“渡冥”。
明清以后,随着地藏信仰义理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有诸多大德高僧提出“孝慈”和“奉献”也是地藏信仰的核心内容。
所以“大愿、孝慈、救渡(冥)、奉献”构成了地藏信仰的精髓。
地藏信仰与中国化,带来向善的理念和实践上的社会教化功能,引领着信众趋向弃恶向上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中国佛教在唐代以后诸多宗派退出历史舞台,而地藏、观音、普贤、文殊四大菩萨信仰和禅、净二宗传承至今而不衰的原因。
而今地藏被后世视为地藏菩萨应化,则使九华山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至今成大道场”。
宋代,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应化的观点开始出现,至明清将金地藏认同为地藏菩萨的及其应化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已普遍流行。现当下,各地寺院所设地藏殿中的菩萨造像,均配以闵公、道明二胁侍,地藏坐于独角兽之上。
民间地藏节
中土的四大菩萨各有道场,号称四大佛教名山。其中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普陀山,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而地藏菩萨的道场则在安徽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
之所以是九华山,它与唐代驻锡在此处的一位僧人金乔觉相关。根据《宋高僧传》的记载,金乔觉是唐初新罗国王族,出家之后法号地藏,金地藏涉海来华,入九华山修道,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圆寂,寿九十九。
金地藏身高7尺,顶耸奇骨,常年孤坐石室,以白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观音土)和米为食。
他圆寂以后,遗体置于木函中,经过30年肉身都没有变坏。徒众以其全身入塔,抬举之时,其全身关节如金锁铿锵作响。
大概正是因为他多有高行异相,又恰好法号地藏,世人于是就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因此也成为了地藏道场,其所在寺庙为化城寺,后人并建肉身塔以供奉之。
温馨提示:如对文中陶瓷作品感兴趣,可添加微信:13600777720了解具体详情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