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了由龙泉市卫洪青瓷工作室申报的“一种龙泉哥窑百圾碎釉及其烧制工艺”发明专利和“一种百圾碎杯子”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这意味着失传千年的“百圾碎”终于得以恢复。
那么,什么是“百圾碎”呢?百度百科解释为:瓷器开片冰裂纹的一种,指裂纹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明·陆深《春雨堂随笔》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百圾碎的百,表示很多的意思;圾,表示土块,土粒。百圾碎,类似很多土块碎裂的纹路,其名称自宋朝一直沿用至今。因开片小且交错重叠似百圾,或先有大块开片如冰裂纹者,其间又作不等边细小裂痕,见之犹如百条裂痕而得名。《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然而,随着南宋的灭亡,“百圾碎”这种技法也随之失传了。
而这绝技时隔千年得以风华再现,离不开两位遂昌籍青瓷艺人——胡兆雄、赵卫洪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两位艺人的世界,探访他们与“百圾碎”之间的故事。
胡兆雄,柘岱口乡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天工青瓷厂掌门人,从事青瓷制作30余载,精通各项青瓷技艺,为龙泉青瓷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赵卫洪,云峰街道人,丽水市工艺美术师,龙泉市卫洪青瓷工作室创始人,自小便对瓷器情有独钟,爱好陶瓷的鉴赏与研究。
说起他俩的结缘,还颇具故事性。2001年,赵卫洪从遂昌老家到邻县(市)龙泉市拜师学艺,师从同乡胡兆雄大师,专门从事青瓷的设计与制作。在学习期间,赵卫洪刻苦好学、潜心钻研,在师父胡兆雄的精心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龙泉青瓷的制作、配方和烧窑技艺,并逐步成为厂里挑大梁的技术骨干。
2010年,学有所成的赵卫洪决定自立门户,成立了现在的龙泉市卫洪青瓷工作室。自此开始,赵卫洪全身心投入到恢复“百圾碎”工作中。“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第一眼见到它的样子。”赵卫洪回忆说,因早年偶然看到了一块哥窑瓷片,便让他对龙泉青瓷、尤其是哥窑瓷器刻骨铭心,并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做出这样的青瓷作品来。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多年来,赵卫洪心如止水,追求本真,经常一个人去山上找瓷土矿,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试验、摸索,对黑胎开片、薄胎厚釉等哥窑工艺的把握日臻到位。“你一定能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家、清华大学教授尚钢博士在看了赵卫洪的仿哥窑青瓷作品后,鼓励他道,并希望他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把哥窑“百圾碎”恢复起来。
赵卫洪一心想攻克“百圾碎”技艺的梦想,得到了师父胡兆雄的鼓励和支持,师徒两人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然而,逐梦之路总是布满荆棘,查阅资料、寻找原料、研究古瓷片……从第一眼见到“百圾碎”到现在,十余年来,这几乎成了赵卫洪每天的必修课,但始终没有成功。虽然前路一片迷茫,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而是更加专注地研究。
“为了达到‘百圾碎’的效果,又百分百使用龙泉本地的瓷土原料,保证其纯正的龙泉哥窑‘血统’,自己都记不清调试了多少次配方,砸碎了多少件试验品,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一窑不行,再烧一窑……”这些年来,为了梦中的“百圾碎”,赵卫洪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相信有付出必定就会有汇报。”赵卫洪说。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28日,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赵卫洪师徒俩来说却意义非凡,当他打开窑门时眼前一亮,瓷器裂纹纹路繁密、开片细碎,与标本瓷片没什么区别,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百圾碎”吗!接着烧的几窑情况相似,釉色、开片、纹路均保持稳定状态。“终于搭着失传千年的‘百圾碎’的脉搏了!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说起这些,赵卫洪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